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案例

发布时间:2021-05-28 来源:创业案例 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资料 > 创业案例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创业案例】

2020年春节,正值一家人阖家团圆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全国笼罩在紧张的氛围之下,对世界还懵懵懂懂的孩子们更容易受到周遭的影响。当成年人都谈“疫”色变,我们该如何向孩子解释这一切?相较避而不谈、刻意美化,我们更需要关注孩子在这段特殊时期的真实想法,并给予积极引导。相信有科学家和白衣天 使的奉献精神,全社会众志成城,疫情很快就会过去。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案例,以供大家参考!

  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案例

  一、借机加强生命教育与健康习惯教育

  根据规范要求,让孩子了解防疫措施,这是必不可少的。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但生命又是很脆弱的。

  家长可以通过讲解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与病毒斗争的大事件,让孩子认识到:不是所有疾病都是可以医治的,人的健康靠免疫力,免疫力靠良好的习惯,如讲卫生、勤洗手的习惯,饮食均衡的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

  近几年来,社会上有两种普遍的现象, 对健康生活存在着极大的隐患:一是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以碳酸饮料代替白开水,以外卖代替家庭主餐;二是几乎全民玩电子游戏、手机游戏。前者,必定伤害身体健康;后者,是视力的杀手。对于这些流行的行为,平时孩子会说“大家都这样做”,显得很难教育,无奈的家长只会以为这是一种现代社会的必然现象。

  那么现在家长不妨借机与孩子聊聊健康的重要性,帮助孩子从小树立自觉远离不健康饮食、自觉远离电子游戏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与探究学习能力

  对幼儿和小学低龄段的孩子,家长可以通过两难问题来分析,锻炼孩子的辩证思维能力。

  孩子的思维一般都很单一,会有非白即黑的思维习惯。实际上,社会是个复杂的系统。家长可以与孩子讨论:为什么武汉要封城?为什么不早点封城?封城之后会有什么问题?为什么对貌似健康的人要隔离观察?诸如此类的问题,涉及两难分析,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对小学高段和初中段的孩子,家长可以提出一些小课题,让孩子主动通过网络查找文献进行探究学习,比如 病毒是如何变异的,人类与病毒的斗争史,社会谣言如何发生及其危害,如果你是一个地区政府的首长该如何决策防疫等等。

  在当下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让孩子学会在大量网络信息中去伪求真、大浪淘沙,既可以锻炼孩子的探究能力,也会对孩子的视野、思维、学习等能力产生积极重要影响。

  三、居家休养,也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时机

  自学,需要培养孩子自觉的习惯,也需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这就说到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多么必要,比如 引导孩子制订合适的作息时间表,并严格执行,这一点尤为重要。该学习时就学习,该休息时就休息,这就是最好的自学习惯。

  自学方法,无非就是拓展学习、探究学习、超前学习等。拓展学习、探究学习很简单,小学低段孩子,阅读课外书本身就是拓展学习;查找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来,就是探究学习。小学高段和中学生,还可以尝试超前学习。超前学习并不难,根据清风老师的经验,大约三分之一的小学高段学生和中学生,都可以进行超前学习。

  四、选择正能量的素材,引领孩子精神成长

  教育,不只是培养习惯,不只是教给孩子知识与能力,最难也是最重要的是引导孩子精神的成长。精神成长,靠说教是不行的,需要以精神引领精神。

  以本次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为例;病毒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防治疫情?多长时间才能研究出疫苗? 钟南山院士的话为什么这么有力量?这些话题的背后蕴藏着科学精神。疫情来临之后,大批科学家、白衣天使表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大批志愿者参与防疫,出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背后就是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引领孩 子精神成长的载体。在众多的社会信息中,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特别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感动,激发孩子的远大志向与家国情怀,不断地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最后,小编在这里祝每一位孩子健康 快乐,愿病毒早日驱散,愿每一颗生命健康。在此向坚守在一线的白衣天使致敬,让我们一起为武汉加油!为中国加油!

  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案例

  前文提要

  第一, 从教育孩子的角度来说:世界可以美好,但我们不要完全当真。

  第二, 对孩子极致的美好,就是极致的伤害,而且是无形的。就像一把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大家明白的,软刀子。

  第三, 一边在竭尽全力的,用美好去把孩子弄残弄废,一边逼迫孩子去承受学习的苦难和辛劳。

  第四, 如果你让孩子享尽了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必将练就一个最不美好的彼此

  古罗马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奥古斯狄尼斯,在古罗马天主教系统中,他被封为圣人和圣师,就是神一样的存在。

  他曾经说过,在任何情况下,遭受的痛苦越深,随之而来的喜悦也就越大。

  这种宗教色彩浓厚的话,一看就不靠谱,大家别当真,佛教里也有很多类似的话语,很多讲国学,讲传统文化的人,随便一开口就能说出一箩筐,其实我只想说,苦难,他是有价值的。

  问题来了,是否让孩子们遭受的苦难?毕竟每个人成功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跟全世界的人分享自己曾经的苦难奋斗史。

  别急,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特地收集了几个非常经典的案例,

  像我们这样70后,小时候如果在农村的话,一定要做家务的,干农活的。

  我记得我十岁左后的时候,每天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厨房里的大水缸是否装满了。

  如果没有满,不管是刮风下雨,就要去村里专门的水井,挑水,一担一担的挑,把大水缸装满水。

  我印象特别深,有一天大人把水桶换成铁皮桶时,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铁皮桶比木桶轻了很多。

  对今天的大多数十岁的孩子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现在的孩子,一个才十几斤重书包,仅仅是来回上学路上背一背,顶多半个小时而已,就已经让电视台的记者们,让教育相关部门大呼小叫。

  各种呼吁,说孩子太不容易了,又是担心孩子驼背,又是担心孩子受累出汗等等。

  其实这不过是不同时代的小孩子们,在体能承受力方面,各自需要普遍承担的一个体能上的差距。

  第二个观察,比如现在的孩子们军训,有的人晒一会就晕了,甚至直接倒地;

  有的人需要咬紧牙关让自己挺住,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痛苦和情绪反应,形成了所谓的终生难忘的经历;

  有的人却可以神情自若,轻松应对,根本不当回事。

  如果回到30年前,大多数普通孩子,经常在地里帮大人干活,一晒就是大半天,而且还要同时干活,当时不过是家常便饭的事情。

  这就是在承受户外恶劣环境这件事情上,不同时代的孩子,表现出的一个整体性的普遍性的差距。

  第三个观察,就更有意思了,可以很形象的说明,不同的社会时代,都有相应的社会苦难,需要大家来承受。

  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们,上厕所时,是怎么擦屁股的吗?

  最早的时候是用瓦片,树枝木棍等,最普遍的是用晒干的稻草,或处理过的竹片等等, 然后是纸张。

  顺便说一下国外的贵族是怎么擦屁股,法国的贵族是用麻绳,俄国贵族是用鹅毛,英国贵族,有一种特殊的鱼,是把鱼肉切成大大的薄片。

  最值得让人敬佩的就是印度人,直接用手。这个演变的路径,就是从固体,逐步变软的过程,最后是液体。

  今天主流的用品是手纸,并已经开始有自动冲洗屁股的马桶盖了,并且可以自动吹干。

  其实,我们离结束用稻草擦屁股的时间,不过五六十年而已,只要家里有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问一下,他们是怎么擦屁股的,就知道了。

  由于社会背景和时代不同,导致人们在某件具体事情上,所要遭受苦难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每个人都必须具备一个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对应耐受力,承受力。

  而这是所有家长们忽略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苦难承受力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它不一定可以直接决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少成就,但是这种承受力决定了你能取得多大成就的可能性。

  结合这个思路,以刚才那个擦屁股的事情为例,今天这个年代用手纸擦屁股,这是主流状态。

  但是你为了让孩子享受最美好的一切的,提前给他过上了用水给冲洗屁股的生活,等于你在降低他的苦难承受力,没有达到社会主流要求的承受力。

  他进入社会,进入学校,就会出现问题。因为他的个人承受力低于社会整体的要求。

  父母真正明智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一定让孩子偶尔体验一下用瓦片擦屁股的感觉。

  偶尔有让孩子享受一下用水冲洗的感觉,但是坚定的让孩子能接受并习惯用手纸的感觉,就可以了。

  但是,本来孩子今天正常应该用手纸擦屁股,你一定要他天天用瓦片,用稻草擦屁股,这就远远超出了当下社会的主流的要求,就显得太愚昧了。

  通过“擦屁股”的分析,大家就能明白了,孩子到底应该遭受怎样的不美好,是合理的了,是与这个时代相匹配的,才能得到这个社会和时代给予回报和认可了。

  我们今天遇到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带给我们的思考,我们不要停留在疫情本身。

  我们要由此反思,孩子生活环境过于美好,缺乏苦难,应该如何来提升我们的家庭教育。

  苏格拉底曾说,“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

  这样我们才能明白现在很多的孩子,无论在心理承方面,还是生理承受方面,还是在社会关系承受方面的对苦难的承受能力是有问题是。

  从今天起,家长们收敛一下自己美好的心情,适当的让孩子的世界,不那么美好了,也许是你打开家庭教育大门一扇重要法门。

  疫情期间家庭教育案例

  突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突发的疫情打乱了人们的生活,让很多人产生恐慌不安的心理。身为父母的人们本身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也不可忘记,您的孩子正在注视着您,您的言行将深刻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而童年的经历与经验有可能影响其一生的发展。由此可见,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育策略。

  谁都不希望与灾难相遇,而实践证明,灾难也是机遇。过去,培养孩子养成勤洗手等卫生习惯挺费劲,病毒来了就比较容易做到。更深一层说,以往许多概念儿童是难以理解的,譬如祖国、国际、社会、责任、价值观等等,而全民动员的防控疫情过程,将这一切变得非常具体形象。每个人待在家里减少传染,就是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爱。如果家中有人去医院等急需之处志愿服务,孩子更会刻骨铭心。孩子是在体验中长大的,父母的责任是给予正向的支持与引导。我赞同南京师范大学殷飞博士的分析和建议:这段经历对孩子们来说可能就像2003年的非典对于我们一样,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记忆。面对它,认识它,应对它,最终战胜它的整个过程应该成为每个身处其中我们的“精神财富”,也应该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划出一定的“边界”,并带领我们的孩子形成基因式的基本素养。

  问题在于,作为父母您是否做好了以下准备:您是否为孩子做出了榜样?您是否明白该如何对孩子解释危机?您是否能够根据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安排孩子的生活?您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毫无疑问,这些要素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得失,为人父母者不可忽视。

  有过47年的儿童教育经历,尤其是30多年研究儿童与家庭教育的体会,我愿意为父母们提供以下四大原则与方法,作为防控疫情期间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具体建议。

  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每个孩子都是研究父母的专家。许多父母特别在意自己对孩子讲了哪些道理,似乎这才是家庭教育,实际上,对孩子影响最深的是父母怎样做,其次才是父母讲了什么。所以,父母为孩子做出榜样就是最好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经做过一个儿童的偶像与榜样的研究发现,五年级时的榜样影响力达到高峰,八年级时的偶像影响力达到高峰。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孩子的榜样,无论父母是否愿意或者在意,你都是在为孩子做榜样,因为儿童的天性是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但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的判断与选择会发生变化。

  北师大2018年一份大样本监测报告显示,父母是四、八年级学生最崇敬的榜样第一位,高于老师、科学家、明星或名人。这本是自然的、正常的现象,也是最佳的教育条件,但当孩子发现父母的不良行为时,情况就可能发生变化。监测报告发现,24.2%的四年级学生和28.2%的八年级学生报告,父母经常在自己面前表现出不良行为。例如,“答应过孩子的事情做不到”(四年级42.2%、八年级63.7%)、“说脏话、粗话”“与他人吵架”“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在需要排队的时候插队”等等。不同的是,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无论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多少,依然选择父母为榜样的比例均最高。可是,八年级学生则不同了,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少的学生依然选择父母作为人生崇敬榜样的比例最高,报告父母不良行为很多的学生选择影视、文学作品、游戏中的虚构人物为榜样的比例最高,为22.9%,而继续选择父母为榜样的仅为6.3%,足见变化之显著。

  由此可见,父母教育孩子最为重要的使命就是以身作则,成则成矣,败则败矣。

  在防控疫情期间,对父母们的榜样作用更是一个挑战。比如,您是否遵守政府关于防疫的有关规定?是否出门戴口罩?是否主动申报去过什么城市或乘坐过什么交通工具?当需要您支援防疫前线的时候您是否勇敢前往?等等。当父母在做的时候,不要忘记背后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是孩子在观察和判断,而这是最为深刻的家庭影响。

  父母要给予孩子积极的解释

  由于喜欢观察与好奇却又知识和经验缺乏,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小问号”,平时就疑问多多,灾难来了岂能不疑问更多?因此,防疫期间的父母们最需要给孩子解释发生了什么,而如何解释考验着父母们的水平。

  在灾难面前,不要蒙住孩子的眼睛,而要对孩子准确的说明事实真相。有些父母可能担心吓着孩子,或者以为孩子小没必要告诉他太多,其实,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并且有知道真相的权利。困难的是,网络时代信息满天飞,真伪难辨,这需要不断提高媒介素养,引导孩子选择专业机构发布的真实准确的信息。比如,要耐心告诉孩子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它是怎么发生的?通过什么途径传播?如何有效预防?有哪些信息是虚假的?等等。如今媒体发达,信息海量,有心的父母不难收集,因为自己也是需要了解的。和孩子一起收集信息,一起分析讨论,也是简便有效的方法。这样学到的知识让孩子真正受益。

  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解释,或者说持什么样的态度,这甚至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好父母需要给孩子科学而积极的解释,而不是盲目和消极的解释,以消除孩子的恐慌心理。积极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作解释风格,积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暂时的、偶然的、非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可以改变的;消极的解释风格是把困难解释为永久的、普遍的、人格化的,认为困难是不可改变的。积极的解释导致人自信和乐观,消极的解释导致人悲观和绝望,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显然,积极的解释是符合实际的解释,也是乐观向上的解释。对防控疫情来说同样如此,在孩子面前不宜怨天尤人,不宜悲观失望,而应该告诉孩子,只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齐心协力的行动,疫情是可防可治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过去儿童对祖国的理解往往是宏大的概念,如今却具体而形象。如我在儿童朗诵诗《什么是祖国》里写的:“当病毒像魔鬼袭来,当人们变得惊慌失措,我明白了,祖国就是一支支医疗队,祖国就是一个个志愿者,祖国就是一车车救援物资,祖国就是一道道爱的电波。我真的明白了,祖国就像母亲一样,时时刻刻拥抱着我!”

  在积极的解释中,尤其值得与孩子讨论钟南山等一大批杰出医生的勇敢负责的精神,还有全国各地的无私驰援,这些都是极好的榜样教育,也是富有现实感的价值观引领。

  长时间居家也需要丰富多彩的生活

  防控疫情期间,最好的对策是大家尽可能居家生活,减少外出,尤其是不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关爱他人与社会。但是,这样的生活时间长了,许多成年人受不了,好动的孩子更难以忍受。其实,居家生活也是奥妙无穷的,如果安排得当,完全可能度过一段美好而受益的时光。

  实际上,家庭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是生活教育。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安排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阅读、写作、游戏、运动、家务劳动、艺术创作等等。我个人有一点实际体验,居家多日,白天读书写作,每天晚上在网上挑一部经典电影看,颇感欣慰,就像了却了许久的心愿一样。

  居家时间长一些,如果能培养孩子学会做饭和洗衣服,将使孩子终身受益。党和国家已经将劳动教育列入教育方针,倡导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劳动教育至今依然是严重的短板,成为青少年发展的巨大隐患。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童年养成劳动习惯,长大后更可能具有责任心,也更容易适应家庭生活和职场工作的需要,而不爱劳动的人恰恰相反,他们更可能成为生活与职场的失败者。

  许多父母可能怕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也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如清华附小的窦桂梅校长近日给父母们的建议,把书房变课堂、把客厅当操场,创新布置学习场域,建设家庭小型学校的学习组织,在非常时期陪伴孩子非常学习。其实,网络时代具备了在线学习的条件,从教育部到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在线学习的举措。甚至可以说,在线学习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习方式,如果与生活教育密切结合,孩子将更有能力适应未来。

  好习惯成就孩子的幸福一生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疫情防控最终会取得胜利,人们出行、工作和学习都会重新获得自由。但是,防控疫情期间的许多努力会变得不再需要吗?如果那样,我们有可能重蹈覆辙。换句话说,即使疫情过去了,父母依然要做孩子的好榜样,依然要坚持积极的解释风格,依然要让家庭生活丰富多彩,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全家人养成习惯。

  教育家叶圣陶说得好,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工作期间,我曾连续十年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的习惯课题,特别倡导培养孩子养成九个好习惯,即喜欢阅读、勤于写作、善于表达、勇于质疑、自我管理、认真负责、用好媒介、坚持运动、积极乐观。即使只养成其中三五个习惯,都可能成就幸福人生。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明确习惯的养成不能只靠行为训练,而要抓牢认知、情感和习惯三个关键环节。具体该怎么做呢?以劳动习惯为例,首先要通过鲜活有力的事实,让孩子认识劳动的价值,产生参与劳动的兴趣;其次,要寻找身边的榜样,寻找“妈妈的味道”之源,特别是擅长劳动的父辈和祖辈的故事,激发孩子对于劳动的情感;再次是经过具体训练,学会几项劳动的技能,尤其是与自我管理密切相关的做饭和洗衣服等内容,重点在于长期坚持直至养成习惯。

  当然,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是第一位的,也是最好的方法,要求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首先做到,不允许孩子做的事情,父母绝不去做。可以相信,如果全家人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一定是家庭幸福生活的有力保障,也让孩子一生的发展充满希望。

  总之,危机也是机遇,国之本在家。如果父母们坚持以上四大原则和方法,防控疫情期间的家庭教育就可能让全家人受益,并成为永久的财富。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chuangyeziliao/55033/

创业案例推荐文章

创业案例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