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3篇

发布时间:2021-03-23 来源:事业单位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聘就业 > 事业单位招聘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事业单位招聘】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你有帮助。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1

  第一章《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

  西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以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发射火箭。

  西昌位于四川南部,荒无人烟,避开了大城市。

  从1984年1月29日开始,到1990年三月已有六颗卫星在这里发射。

  1986年对外开放。

  第二章《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

  1989年9月3日凌晨,爆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发射基地遭到毁坏,但全体将士凭借见顽强的毅力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来自全国各地的火箭专家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的各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山沟中熬过了五个春节,其中四名航天专家先后离开人世。

  第三章《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他们都非常热爱中国,对中国航天有很高的评价。

  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发展航天科技的同时不要像美国一样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

  第四章《20世纪的中国与美国》

  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中国与美国从来都是一对冤家。

  在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才正式访华。

  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正式的对外关系。

  中国主席邓小平也于这年的1月访问了美国。

  第五章《举起火箭的大旗》

  1984年初,中国购买的卫星还需要美国和法国的火箭发射,也就在这一年,中国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课同步通信卫星送上了太空。

  上官世盘认为中国火箭已具备打入国际市场的条件,长城工业公司的副总经理给航天部副部长写了封建议信,得到领导大力支持。

  第六章《序幕在戴高乐机场拉开》

  国际航空展在巴黎举行,中国代表团长乌可力一天晚上,走进一家华人的菜馆,得到盛情款待。

  不少海外华侨看到中国火箭走向世界,都感到非常自豪。

  中国对外宣布:“长征二号”“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将投入国际市场。

  第七章《天时·地利·人和》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大灾年”。

  美国连续三次火箭发射失败,英国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和“大力神”火箭先后爆炸。

  法国的“阿里亚娜”号火箭也发生了爆炸。

  种种意外都对中国打入世界航天市场非常有利。

  第八章《周游列国的中国专家们》

  1986年4月,中国卫星代表团前往美国。

  他们的报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以及海外华侨的大力支持。

  但由于中国专家初次涉足国际市场,没有任何经验,美国卫星公司都不愿冒此风险把卫星交与中国发射,中国卫星代表团屡屡受挫。

  第九章《轨道大转移》

  中国,这个早在一千年前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的国家,终于在1970年4月24日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

  时隔多年,中国航天技术不断进步,终于有了打进国际市场的能力。

  发射外国卫星,这是中国进一步提示航天技术的必经之路。

  第十章《面对世界的挑战》 

  经过代表团的不断努力,终于与美国西联卫星公司签订了发射“西联六号”的协议。

  但由于西联公司的倒闭,协议被迫中断。

  特雷卫星公司也签订了协议,最终也没能逃过破产的命运。

  但卫星代表团从不放弃,终于在1988年与亚洲卫星公司签订了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协议。

  第十一章《外交场上的风云》

  1988年11月24日,中国代表团前往美国就“亚洲一号”卫星能否出境进行谈判。

  孙家栋团长带领队员与美国代表团进行了数次谈判,谈判从第一稿谈到第十稿。

  终于在12月17日,签订了最后一个协议文件。

  第十二章《布什:不愿得罪十亿中国人》

  从乌可力等人提议将中国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到正式签订协议,历时整整五年。

  1989年1月23日,乌可力代表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发射“亚洲一号”卫星的正式合同。

  终于,1989年12月,美国白宫发言人宣布允许“亚洲一号”卫星以及其他两颗卫星出境。

  布什表示:不愿意得罪中国10亿人民。

  第十三章《起飞,播音747》

  “亚洲一号”卫星原名“西联星六号”。

  “西联星六号”因为发送失败,没有进入预定的轨道,只好将其回收。

  由美国航天员加德纳、艾伦送回地球。

  经过重新维修,“亚洲一号”卫星已经可以投入使用。

  为了确保“亚洲一号”卫星能顺利抵达西昌,美国修斯卫星公司租下一架播音747负责运送。

  第十四章《护送升降平台》 

  升降平台是用来将卫星以及设备集装箱从飞机上卸放至地面。

  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没有升降平台,只好全国来找。

  最后找到了,可升降平台过于庞大,只能用火车运送。

  从北京运到成都,再用大卡车一路运到西昌。

  第十五章《健力宝与<上甘岭>》

  随着播音747飞机的到来,卸货工作开始了。

  根据规定,中方人员可在美方人员监督下进行卸货。

  由于当时天气非常恶劣,风特别大,大家内心也很紧张,导致卸货工作非常进度缓慢。

  10个小时过去了,大家的干粮和水早已吃完喝完。

  许建国将唯一一听健力宝递给美方人员。

  持续了5个小时的卸货工作,随着播音747飞机缓缓飞走,也告一段落。

  第十六章《美国“新娘”,入了中国“洞房”》

  车队将“亚星”送到了中国专门赶建的测试厂房。

  厂房设计总负责人安毅民表示厂房的设计难度很大。

  厂房设计完成后,前来参观的外国人纷纷表示震惊。

  不久前美方对厂房进行了测量,结果大大优于标准。

  “亚星”送达后,厂房钥匙便交给了美方。

  第十七章:欧亚大陆怪圈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国便发明了火药喷射火箭。

  其后百年,中国的火箭技术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技术。

  从12世纪的南宋,到17世纪的明朝,中国的火箭技术一直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而由于中国大门的关闭,西方国家在短短400年内,将中国甩在后面。

  第十八章:起飞,在新的地平线上

  德国的佩内明德是世界现代火箭的摇篮。

  早在1927年,德国人奥博特就开始了对火箭的研究。

  1942年10月3日,德国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式火箭。

  而中国,在钱学森回国后,1956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院。

  直到1966年,中国发射出第一枚火箭,震惊了世界!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升空!  

  第十九章:“长征三号”和它的伙伴

  中国经过10年磨砺,终于在1984年4月8日将中国第一颗通信卫星送上了36000公里外的地球静止轨道。

  这枚火箭,正是“长征三号”火箭。

  中国通信卫星工程五大系统的总总师任新民在听到氢氧发动机试验失败并要下马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敲开领导的门,强烈要求不要下马。

  下面对火箭研发过程中的几位人物进行了描述,在此不一一详述  

  第二十章:苦恋:中国箭与美国星 

  我们的火箭与“亚星”的接口不一致,但刘素云和曹丽君两位女专家仅用半个月便设计出了新的过渡锥。

   1989年12月,中美人员在洛杉矶进行了第三次技术协调会,美方提出了卫星的起旋问题,中国专家研究后,也解决了这个问题。

  第二十一章:同一世界,两种活法

  美国人员来中国时担心伙食问题,带来了许多自己爱吃的东西。

  中国每天给他们400美元的补助金,而中国人员每天仅有5元的伙食补助,但美方依然不满意,觉得在中国没有自由,洗澡水时冷时热等许多问题让他们感到很生气,但是也感受到了中国人的热情。

  第二十二章:伦巴、探戈与辣椒、蒜苗 

  枯燥的生活让美方人员难以接受,提出要派一架专机每周末去香港。

  他们的外出活动由于安全问题也受到了中方的管制。

  美方对此经常抱怨,中方立即展开措施,在旅馆开办健身活动,邀请姑娘陪他们跳舞。

  中方人员对他们的无理要求很是反感。

  第二十三章:有车不坐要骑车 

  美国人民非常热爱骑自行车,来到西昌发射场后,也想骑自行车到处旅游,但也受到了限制。

  美方人员对此很是恼火,经过交涉,批准他们骑车旅游,但必须办理中国旅游证书。

  于是马克队长带着队员们开始了旅游。

  第二十四章:回归自然 

  对于常年生活在这里的官兵们来说,他们的孩子都希望父母可以转业,离开这里。

  可对美国人来说这里却是世界上最好的天然公园。

  美国高级工程师斯赖尔不理解中国人为什么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这些奇迹。

  许建国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几千名战士在60年代差点被饿死。

  第二十五章:既是朋友,又是对手

  美国人员自从进了卫星测试厂房,中国人就不能进去了。

  同样的,中方也不让美方进火箭测试大厅,双方都相互提防。

  可是中方与美方又必须一起工作,这就使得他们的工作更加有难度。

  第二十六章:“国际标准”与“家传秘方”

  美国人员来了西昌发射基地以后,一切都要以国际标准为主。

  温度、湿度是最起码的,甚至对电都有了要求,要求机器必须24小时开启。

  而中国人的传统就是人走断电,节俭的品德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在美方来了以前,发射架上都没有紧急逃逸装置,直到他们来了以后才特意装上。

  第二十七章:英语:沟通世界的桥梁 

  “亚星”发射期间美方与中方的最大障碍,就是语言问题。

  在西昌亚星发射基地,你能看到一个庞大的翻译队伍。

  一旦离开了翻译,将会是寸步难行。

  而却如果翻译对问题的理解不同,也会产生问题,而且交流的都是专业术语,一旦产生问题,很可能会造成工作的失误。

  第二十八章:从要走,到要来

  中国的通信技术,与美国相比,确实是相当落后的。

  通信问题也是中美人员矛盾的焦点,甚至因为糟糕的通信系统,美方人员曾提出要回美国。

  虽然中方已经在通信方面做了很大努力,但依旧满足不了美国人。

  只好一边着手解决,一边让邮电部派人来解决。

  第二十九章:西装、领带、先生和小姐

  自从美国人员来到西昌,每天上午10点和下午4点都会开一个中外首脑协调会。

  每位参与的人员都会很注重自己的形象,穿着打扮和言语都会很正式。

  会议相当的严肃,而且如果涉及到敏感的问题,中方与美方谁也不会吐露半句。

  第三十章:打赌:一只烤鸭 

  我一直以为中外首脑协调会是非常枯燥无聊、板着面孔的会议。

  但其实会议气氛大多是宽松的,还常常会用打赌来开玩笑。

  胡世祥和江·可达是最活跃的“赌徒”,上官世盘总是挑起二人打赌,还因为赌天气,江·可达先生失去了一只烤鸭。

  第三十一章:“老外”采访备忘录

  此章节主要内容请看书本  

  第三十二章:人与上帝的较量

  “长征三号”火箭用的是液氢液氧作推进剂,所以必须保证从加注到发射这段时间,周围三十公里不能有雷电。

  这就对天气预报的精准度要求相当高,而且它难就难在预报的失效特长。

  而且日期选在了4月7号,这一天在17年中的11年,都是坏天气。

  第三十三章:发射日,一个留给明天的问号 

  早在2月份,西昌卫星基地的气象部门就对天气做过预测。

  4月4日到4月6日天气较好,而4月7日到4月14日为阴雨多云,还有降雨和雷暴。

  早在三月的会议上,中方就提出把提起定在4月5号。

  但直到4月1日的中外首脑协调会上,亚洲卫星公司表示他们已将时间定在4月7号。

  第三十四章:紧急气象日

  4月7号这天,天气一直十分糟糕。

  吴传竹表示要到8点以后天气才会有好转。

  沈家俊还提出:三个发射窗口一个不行,就瞄准第二个。

  三级火箭按时加注,如果天气出现突变,最后三十分钟口令延迟下达。

  这一方案获得了一致通过。

  第三十五章:加注!加注!

  下午1点30分,加注人员开始对火箭进行低温燃料的加注,整个发射场的气氛非常紧张。

  加注时,受到一丁点的静电都很容易引起爆炸。

   下午三点,又下起了毛毛雨,隐隐传来阵阵闷雷。

  当第一声惊雷响起,曾道平立刻请求关闭发射台。

  还没等同意,他就立刻让人关闭了。

  身穿米黄色加注服的加注人员,正紧张地进行加注工作。

  加注结束后,发射场上紧张的气氛得到了缓和。

  当发射程序进行到最后80分钟时,阵阵雷涛,滚滚而来。

  任新民建议立刻中止发射,胡世祥同意后电话中止了发射程序。

  第三十六章:中国,敞开了汉唐的胸怀 

  距离发射场约6公里的指挥控制中心,每个人此刻都十分担心,一脸斯文的薛老板甚至脱口骂了一句。

   为了发射“亚星”,每个人都付出了不少,谁也不希望自己的付出打了水漂。

  很多人都是今天特地飞来西昌,专门观看火箭发射。

   此刻,天空依然细雨霏霏,乌云滚滚。

  人人都在为火箭的发射担心。

  担任现场直播的全体工作人员,也正在紧张得忙碌着。

  但谁也不知道载有“亚星”的火箭,今天能否顺利起飞。

  第三十七章:推迟打开发射窗

  气象专家们从卫星云图上看到,发射场的上游,突然又荡来一片中尺度对流云团。

   直到雷暴来临前30分钟,一切都还正常。

  但30分钟后,天空雷云滚滚。

  庆幸的是,没发生什么事故。

   气象专家们观测到,有一片直径约100公里的云团将在7点到8点移经发射场上空。

  若能抓住这块云团,卫星便可顺利升天。

   胡世祥提议,瞄准第三个“发射窗口”的前沿,一旦云团出现便发射火箭。

  沈荣骏同意了这个意见。

  第三十八章:壮怀激烈

  大雨中,沈家俊、谢总、任总全身都湿透了,但他们浑然不觉。

  吴传竹向指挥部报告:9点开始天气转好。

  斯坦豪尔距离发射还有40分钟时走出了指挥控制中心。

  他惊奇地发现,中国人全都焦急地望着天空。

  望向远处,成千上万的人,高举火把,齐刷刷地望着发射场。

  第三十九章:升起了,二十五亿人的卫星

  到了9点,发射窗口打开了。

  01指挥员穆山,手臂上戴着黑纱,今天正是他母亲下葬的日子。

   在太平洋海面上,“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两艘航天测量船已到达预定海域。

  他们必须在卫星入轨后30分钟内把数据传输给他们。

   千万人民都紧张得顶着电视上的直播。

   “点火” “发射” “亚星”发射成功! 中外专家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第四十章:月光下的宴会

  当晚0点,亚洲卫星公司在西昌腾云楼宾馆举行了盛大的庆祝宴会。

  中外来宾尽情抒发着内心的激动与狂喜。

  原先还紧张地担心火箭能否发射成功的人们,现在脸上无不露出欣喜的笑容。

   除了在宾馆内,全国上下的人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此刻内心的狂喜之情。

   宾馆门前,鞭炮齐响,笑声与与。

    尾声 走向新大陆 一个月后的美国修斯卫星公司总部大楼内,鲍夫曼向孙家栋和乌可力表达自己的佩服之情。

  卫星入轨仅仅偏差了9公里!这是修斯公司80多颗卫星,入轨精度最高的一次。

   1990年4月7日,全世界都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智慧与力量的伟大。

  各国报社接连报道这一壮举。

   今天,中国与美国,西方与东方,架起了一座空间文明的桥梁。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2

  飞向太空港》是连载于网络的人文社科类小说,作者是李鸣生。《飞向太空港》记录了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美国“亚洲一号”的故事,其中既有中美专家在大凉山深处的合作与友情,也有东西方文明在现代卫星发射场上交汇时的碰撞与冲突。

  整部作品节奏紧凑、张弛有度,以全景式的书写完整再现了中国自主研发的运载火箭首次成功发射外国卫星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不断攻坚克难的智慧与决心,也以地球人的眼光和气魄俯仰天地、穿越古今,展现出人类探索宇宙、憧憬未来的博大胸襟。

  飞向太空港每章概括3

  每当我仰望湛蓝的天空,看见随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一种自豪之情悠然而生。

  我想起了中国在航天史上的种种奇迹,想起了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更想起了科学家们的艰苦付出,我为之骄傲。

  ——题记

  作家李鸣生的航天七步曲之一—《飞向太空港》讲述了中国“长征三号”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场发射美国“亚洲一号”卫星的故事,记录了中国航天事业继往开来的辉煌时刻。

  是一个作家从陆地到太空的文学远征。

  一个民族从地球到天上沉重起飞,这个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是由无数人的心血、青春、汗水甚至是生命换来的。

  西昌卫星发射场上,百年不遇的泥石流爆发,房屋倒塌了,桥梁冲垮了,铁路摧毁了,公路崩溃了,人员死伤无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全体将士并未退缩半步,它们不管千辛万苦,不顾狂风暴雨,齐心协力,同大自然展开了你死我活的生死搏斗,正是这种顽强不屈的精神,西昌卫星基地全体将士度过难关,恢复了工程。

  发射场不是战场,却同样有着牺牲和死亡。

  科学家们白天黑夜连续攻关,有的甚至重病不起,献出生命。

  每一次发射,都有英雄的牺牲和流血;每一次发射,都有航天人毕生的心血。

  航天人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下依然锲而不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依然顽强斗争。

  正是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使梦想一步步走向实现。

  这就是中国的航天技术人员,他们总是在一片原始贫瘠的土地上播种着现代文明;他们一方面从事着这个世界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一方面又不得不在很差的物质条件下和偏僻荒凉的环境里生存。

  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秘密的面纱下苦熬着一个个春夏秋冬,他们用心血和智慧播种光芒四射的现代文明!而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少年,更应该勇担重任,坚持不懈,努力学习,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人类通往太空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aopinjiuye/45181/

事业单位招聘推荐文章

事业单位招聘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