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三篇

发布时间:2021-06-08 来源:中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信息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中考信息】

我们是在前进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的推广和使用正在改变着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更重要的是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以供大家参考!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1

  人类已跨入21世纪,信息社会如潮水源源流入我们的生活。信息的获取、转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拓宽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和巧,从而将学生引入到新的理念上来。为此,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从总体上我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

  1、初识计算机,让学生重视操作规程

  在学生初识计算机时,让学生们意识到认识计算机是一种文化,动态地看待信息技术知识及其重要性,是信息技术教育的良好开端。

  计算机是一种精密的设备,需要学生们的规范使用和护理才能保证其正常运行。如何让学生们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并对其进行护理呢?这就需将有关计算机的简单组成及原理,基本性能及操作规程,和其它注意事项向学生认真介绍,并要求作为信息课的基本技能来掌握。

  例如:学生乱敲打键盘、不顾软驱指示灯是否亮,随意插入拔出软盘、鼠标的乱用、不按正常步骤关闭计算机,造成死机现象时有发生等。

  因此,当学生开始上机课之前,我都先要向学生介绍清楚软驱、鼠标、硬盘、键盘等的性能、正确的操作规程及违规操作所造成的危害,这对于使学生正确地使用计算机,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形成严肃的学习风气,迅速提高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2、巧设“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语”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更高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应当注重“导语”的设计,使它起到“激趣”的作用。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经常”引发学生好奇心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

  教师可以用“范例”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工具”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版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班级通讯录……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整堂课,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喜欢听。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望被激发起来了,作为教师当然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中了。

  3、恰当运用比喻,提高教学效果

  在课上运用恰当的比喻,可以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营造一个轻松的教学环境。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枯燥无味,而且涉及到许多计算机术语,学生理解起来很吃力,但如果运用比喻教学,就会使教学内容容易理解和记忆。从根本上说就是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形象、变虚为实。

  例如讲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我首先提问:人是怎样处理问题的?然后在黑板上写出“2+3=?”这道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呢?我又读“2加3等于几?”,你又是怎样知道的呢?告诉学生:1、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将信息输入给大脑;2、通过自己的知识,经过大脑运算;3、通过手写出答案或用口回答。同样计算机也是这样工作的。这时学生就会举手问计算机的耳朵、眼睛、大脑、手和口是什么呢?我告诉学生:计算机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用键盘和鼠标把信息输到计算机内,这两个部件就是我们说的耳朵和眼睛。大脑就是记忆运算部件,也就是我们看见的那个形状像箱子一样的东西,它叫主机。最后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形状像电视机)和打印机显示出来,这就是电脑的手和口。经过这么一讲,学生明白了,计算机硬件是由: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和打印机五个部分组成的。接着讲:主机内部除了有运算器外,还有一个“仓库”又叫存储器,一个“心脏”中文名字叫中央处理器,英文缩写:CPU。形象的类比,把复杂、抽象的机械原理说得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学生一听就懂,很快就能记住。

  4、用好小助手,减轻教师辅导压力

  大纲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自己的个性空间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5、因材施教,学与玩同进课堂

  在小学信息技术学习中,会有很多计算机爱好者,他们不满足课堂所学,对计算机的许多专业知识和应用技术,特别是对游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在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课程,中低年级主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和训练,高年级主要是信息搜索、加工、处理的能力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一些游戏引入课堂,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巩固产生不可思议的效果。例如,运用windows中自带的“扑克”和“地雷”游戏训练鼠标的操作,运用打字游戏练习键盘的操作等等。教师要对爱好游戏的学生给予保护和正确引导,避免他们成为游戏的牺牲品。

  6、探索求知,强调重难点

  探索式教法就是教师先进行简单提示或不作讲解,只是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其自己完成,在完成过程中探索知识,完成学习任务。中高年级较宜应用这种教学方法,多鼓励学生去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多给予他们创造一些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条件,多帮助和开导后进生的思路,使探索过程顺利的进行下去。

  例如在讲《制作课程表》一课中,先把步骤告诉学生,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设计,完成后教师加以点评。本课的重点是教学生如何绘制斜线表头、如何使用“字体”或“边框和底纹”等工具,修饰首行首列,使课程表变得更漂亮。采用探索式进行教学,要难易适当,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主动求知,活跃课堂,增强学生间相互学习和相互帮助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突出教学的重点。

  总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上面提到的几点只是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通过这些方法的运用,我觉得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在不断提高,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很好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外,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尝试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但觉得不管是使用哪种教学模式,只要能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能够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完善教学体系,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贯穿进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模式或方法。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2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但是,如果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照搬传统学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就很难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学科 教学方法

  计算机作为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它已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当今社会的各种领域,已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信息媒体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是一种文化水平的标志。信息技术的融入是一项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素质教育。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如何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是我们每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逐步把握学科教学规律,不断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一、快乐式教学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试行)》指出:小学应以操作技能的训练和益智教学游戏为重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及思维能力,开发学生智力。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在练习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对照实物让学生认识键盘,并利用大屏幕投影仪讲解键位及指法要求,接下来进行键盘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青蛙过河”、“打地鼠”、“警察抓小偷”、“击气球”等一些积分闯关游戏,让他们按指法、键位、字母的相互关系去练习,通过几次游戏,学生很快就能记住指法与键位,然后马上进入实际训练。另外,在训练中要加强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二、划整为零法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为此,我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满足学生自己动手做的愿望,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实践训练中注意个别提问,让学生的思路始终跟着教师的授课内容走。接着安排设置背景音乐内容讲解,再一次安排学生进行5分钟的设置背景音乐的实践训练。最后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讲解一些本节课要点。

  三、互助学习法

  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孩子,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不同,家庭背景不同,造成学生个体之间很大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就是同一个班的学生,计算机的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有些学生在课堂上,教师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但是还有不少学生动手能力不强,不愿意动手操作,或者接受能力不强,对教师的授课听不明白,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接收能力强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就会无事可做,而稍微加深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在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学的好的学生,并注意培养,让他们用自己已经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和老师分配的任务去帮助那些操作上有困难和操作不当的同学,起到一个小老师的作用。由于同学之间语言贴近、易于沟通,使得所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都掌握了课堂知识。

  四、任务驱动法

  “任务”是指我们将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设计成一系列的“学习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来调动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学习心理情绪。在设计“任务”时应具体考虑怎样组织学生进行任务完成和小组协作的形式、怎样根据教材将所学的知识点设计成有层次的、个性化学习知识任务,并根据知识点来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锻炼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协作能力的多样性任务。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和已美化好的演示文稿。上课开始,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演示已美化好的演示文稿,通过漂亮的演示文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教师向学生演示已制好的课件并告诉学生如何在学生机上使用,最后让学生一节课内利用模板、背景和插图将上节课制作的演示文稿进行修饰和美化。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教师的课件学习使用模板、设定背景、插入图片等方法修饰和美化自己的演示文稿。

  五、自主探究法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要求教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尤其是我们信息技术这门新学科,起步比较晚,并且与其它的学科不同之处在于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学习中动手去试,不要怕,只有动手去做了,才会有机会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而且信息技术的操作有许多都是相似的,更进一步地让知识牢固地印在脑海中。比如说在画图中有“复制、剪切、粘贴”,只要教过一次就可以了,以后在word中遇到同样的复制、粘贴的问题,教师只要口头提示一下,学生就可以根据在画图中学到的知识来操作。所以说,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学好信息技术的重要能力。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具备了必要的操作能力之后,教师的教就变得轻松了。学生才是真真正正自主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只不过是教学过程中的配角。通过“自己炒的鸡蛋永远是香的。”这个道理,我们深知依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那才是真正的知识,学生才能想得住、记得牢,才能操作灵活,运用自如。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在必要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个别辅导,须知此时辅导的功效一定远胜于示范演示。通过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手脑并用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力。

  六、团队合作法

  在教学中可以把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副小组长。在授课过程中,在做课堂练习的时候小组长就会在他所在的小组中担当起小老师的责任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还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每个小组的人数在四、五个人为最佳。分组教学也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马贵波.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小学电教,2008,(1-2)。

  [2] 汪 燕.中小学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新尝试,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优化学科教学设计方案3

  摘要:基础教育的推进使信息技术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也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笔者根据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整合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提高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趣味性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整合;创新;合作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2-0041-02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是通过“学科教学整合”实现教育信息化,它着重强调了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从根本上变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随着家庭电脑应用的普及,很多小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系列基本操作。因此,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再是单纯的进行计算机操作的授课,而是要提高学生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应用能力,还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体现因材施教的本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原则

  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的改变和影响着传统教育模式。信息技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入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为人们所认可。但是,信息技术课堂在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如何根据各学科的教学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教学,还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笔者认为,小学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过程必须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课程的“不可替代”性原则。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以适应信息化社会。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优化整合实现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学科教学的优化,从而提高教学效益。但是需要明确的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主体是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搭建直观、有效的教学平台,从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是通过课程间的互相协作营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教学氛围,而不能互相替代。

  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特别喜欢制作和欣赏Flash。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搭配一些优美的诗词、精美的动画和好听的音乐,帮助学生主动接触我国的历史文化、经典的艺术作品和著名的音乐。学生在课堂中既学会了Flash的制作,又感受到了艺术美和文化美的熏陶。但是,信息技术的课程不能替代学生的美术课和音乐课,信息技术在提高学生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主要是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于其他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2.内容的科学性原则。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中内容的科学性既包括课堂设计的科学性,也包括知识的科学性。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小学生必修的科学教学学科,课程内容必须是严谨的。学科整合的目的是为了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能为了整合而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进行。尤其是本学科的操作和理论知识的解说,应该尽量避免模糊的、似是而非的内容。

  其次,嵌入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必须是必需的、正确的,不能牵强附会。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简单来说就是把抽象复杂的事物形象化和简单化,帮助学生理解。其中涉及的英文发音、调色的基础知识以及数学图形等内容都要准确,否则不但不能帮助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还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

  3.学生的主体性原则。信息技术课堂改革模式强调的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要求学生能够主动探索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主动构建。因此,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课堂整合过程中的根本原则,也是最容易忽略的原则。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对象和被动接受对象。更何况,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勇于探索,敢于尝试,“无师自通”更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

  因此,在网络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始终作为主体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习,积极地、主动地构建知识体系;而教师始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提供者。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成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必要手段。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基本策略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他们之间是互相协作的关系,而不能相互替代,因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应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即应在某些需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要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而不能滥用,绝不能喧宾夺主,取代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无论多么优越,都应是为了教学服务,即一堂课中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者,信息技术运用要恰到好处。在实践研究中笔者总结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如下:

  1.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开头或结尾。在开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进入探求的氛围中。信息技术用在课堂结尾,可加深对课程的认识、理解、体会。

  我们在课上应该触及学生的心灵,应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住。用多媒体教学容易把学生带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它改变了以往学生不论什么内容都只能面对教师和黑板的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优化教学情境,改变以往课堂中死气沉沉的气氛,从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浓厚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用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课堂教学的关键是解决教学的重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有些知识的理解比较困难,时常不能正确掌握,其原因并不是学生本身思维水平或知识基础的问题,而是由于其生活经验的不足造成的。此时教师如果能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其图文并茂的特点,及时地呈现一些类似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从画面入手,具体感知这些生活情境,然后再来研究所学的知识,就能使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小学生而言,有些知识本身的抽象性也是造成学生理解和掌握困难的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将课程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大大宽泛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增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

  3.用在优化学科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又借助学科载体学习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科学习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学习主题展开,筛选信息,巧妙安排,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给学生有利于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和资源,优化教学设计。

  首先,在使用时必须配合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而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要把信息技术作为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使用,从而结合其他教学手段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使用、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学习者的特点、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媒体自身的功能来进行恰当选择。

  其次,教师要通过掌握和探索相关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学习中。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打字练习过程中,将英文字母和汉语拼音进行有机的整合,帮助学生在练习打字的过程中,也进行英文字母的学习。在画图软件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画图和数学结合起来,帮助小学生正确的认识和使用图形,比如正方形、三角形、椭圆、角度的认识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在画图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调色知识。这样信息技术的课堂不仅不会枯燥乏味,还能从各个学科的角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语

  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整合,强调的是恰到好处的将信息技术和学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搭建平台,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帮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在认知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当然,也要在帮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净化网络环境,保护学生的良好上网环境,提高他们删选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振英,李志涛.英国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个案研究[J].环球瞭望,2004,(11).

  [2]刘庆欢,吴丽芬.信息技术与小学师资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9,(5).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ongkaoziyuan/56602/

中考信息推荐文章

中考信息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