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3篇

发布时间:2021-11-06 来源:中考答案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答案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中考答案】

《经济学原理》于1998年由美国德赖登(Dryden)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哈佛大学的一位青年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1

  看过《经济学原理》,我的第一感觉是美国的经济学著作着重于激发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人们的经济思维,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我现在接触到的中国的经济学书籍还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没有一种良好的气氛促使我经济学思维的发展。这让我感到很遗憾,我开始试图改变。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

  先来说说书籍的排版,中国的书籍着重为了宣讲知识,而并不着重于思维的开发,故排版总是感觉生疏而死板,一个知识点连着一个知识点,没有更多的启发性。而美国的相关书籍可以看出,他们着重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重视的是思维的开发.这或许就是美国人为什么一到大学以后,在思维开发方面就远远的领先与世界了.他们或许并不比我们的专业知识丰富高深,但他们的思维渠道非常宽泛,不拘泥.最终创新出很多东西.反观中国的教育模式,或许我们比美国人有更丰厚的知识储备,并且从小学开始就开始领先了,但我们灌水式的教育只是单纯的叫学生接受知识,而不是启发.更加应该警醒我们的是--老师总是说"不要问为什么学这些东西,它始终会对你们有好处的!"我对这种堂而皇之的说法实在不感苟同.倘若真的对学生的未来有好处,那就应该告诉学生.或许他们也不能肯定是否这些知识在实践中会起到什么有效的作用.而读了《经济学原理》,我能体会到美国的经济学书籍非常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每个知识点都依托各种各样人们身边经常可以碰到的例子,本着一切知识为的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原则,让人能感性的体会到经济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无处不在,就象曼昆书中引用的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所有科学不过是日常思考的提炼而已."

  我发现很多中国的老师都很强调要把感性的知识转化为理性!但我有些不同的看法.我觉得如果世间的事物,特别是与社会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经济科学,能感性的认知.理解其事物运行的本质规律,那不更好吗?那将非常容易记忆!艺术家创作艺术,他们从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灵感,我觉得灵感就是一种感觉,一种对事物的前所未有的感性理解.而往往就是这种感性认识给人类世界带来了文明!

  学习美国人,在谈知识的时候多举些例子,本着一切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也并不需要把什么都和理性认识挂上钩!很多人被人们认为在某一方面非常具有天赋,实际上就是说这个人在这方面非常有感觉,他对这方面的事物并不需要全部转化为理性认识,他能感觉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就象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一样,他们并不应用什么理性的理解,凭借的就是感性的一种"魂".而好获得这种感性的魂,最好的方法就是去频繁的接触它!数学家的孩子对数学比常人有天赋,因为他比常人更早.更频繁的接触数学,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很深;音乐家的孩子对音乐有天赋,因为他频繁的感性的接触音乐旋律,而不是理性的认识一大堆复杂的音乐符号的用符号表示出来的乐谱......

  中国的教育过分的把知识孤立化了,而且给人的感觉是干巴巴的,不生动!原因就在于不重视让学习者通过对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感性的认识从而更好的获得知识,这样的知识才更可靠,更有价值!

  其实上西经时,老师是讲过一些例子的!用世博园门票的价格变动和差异来解释价格歧视和价格弹性大小。这就让我们非常的容易理解和记忆!从身边活生生的例子出发,

  西方经济学实际上包罗万象,在这本书中体现的特别深刻!高等数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投资学,概率统计,博弈论.......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关键还在于思维的开发!我们可以看到,西方的人才并不比中国人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可以说他们的成功主要是创新意识的成功,创新意识并不需要太丰富的专业知识,而只需要对自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理解,其后就可以通过思维意识的创新,作出以往的方法无法解决的方案.我本人很喜欢"方案"这个词,在我看来,我们无论是解决任何问题,都是在无意识的制作着一套套方案,它是有逻辑的,系统的,而其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靠的就是你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

  观察之后我发现,实际上很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对事物的敏锐的感觉创造出来的,真正靠逻辑推理出来的新的东西并不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创造,原因就在于它是无法通过在此之前我们所掌握的知识通过逻辑推理出来的!很大程度上,他的伟大创造得益于在接触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物理科学之后对事物的一种感觉,而我们用现在所掌握的知识还无法解释我们为什么会对事物有一种奇妙的感知,感应,灵感!但这是确实存在着的!与之相比,逻辑推理发挥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这或许就是为什么中国没有伟大的世界级科学家的一个原因.中国的科学家工作非常严谨,但过于注重知识的积累和逻辑判断,这些制约了中国科学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美国无数的世界级的科学家拥有强大的思维意识创新能力!他们相信自己的感觉,很多新奇的事物在科学家们的大脑中出现, 依托的不是逻辑思维的推理,而是一种突发的感觉,事后,人们又往往为这种新事物的被创造冠冕堂皇的找到一种逻辑的必然联系,认为什么什么是由什么什么推出来的,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中国几十年来一直没有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学家,很显然,那种只教授知识不开发思维的教育模式发挥了负面作用.中国的经济人可以比美国的经济人更轻松的写出所学过的专业知识点,写出数学公式和数学模型,并能滔滔不绝的对其进行解释,自认为比别人有更多的经济学领域的资本!但可悲的是他们的思维创新的能力太差了,永远只能当一个学习者,而不是创造者!创造要求一个人思维不死板,不要用一种看似正确的逻辑思维来推断其实现的可能性!中国人则正好喜欢这样思考,导致本来从大脑中闪出来的一丝灵感,感觉无法被继续,终被可恶的逻辑思维扼杀了.天赋就这样变得越来越暗淡!

  疯狂的思考,对世界事物加以改造,这是我的梦想!我思考着,靠着感觉思考着,我并不拥有强大的逻辑思维,但我不认为这是我的缺点,我跟着感觉走,它给我带来思维的创新!很多人言行很古怪,我也被人们认为是偏执狂,但往往伟大的创造者思维都不如大流!我希望每一个研究科学的中国人都拥有感觉世界,从感觉中提取世界事物精华的意识!爱因斯坦感觉世界,它从世界中提取出了精华"相对论".美国数学家,经济学家纳什感觉着社会经济的运行,并从中提取除了精华"经济学博弈论".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2

  刚开始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我发现自己对“经济”一词的认识竟然是错误的。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在生活中相互交易的一群人。一个经济的行为反映了组成这个经济的个人的行为。

  个人做出决策依靠四个原理,1.权衡取舍2.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3.理性人考虑边际量4.对激励做出反应。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的许多决策不仅影响我们自己,而且还会影响其他人。

  都知道在世界经济中日本人是美国人的竞争对手,美国和日本企业生产许多相同的产品,如一福特公司和丰田公司在汽车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康柏公司和东芝公司在个人电脑市场上争夺同样的顾客。而两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两个国家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贸易使各国可以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并享有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在世界经济中既是竞争对手又是贸易伙伴。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考虑任何政策如何影响生活水平时,关键问题是这项政策如何影响我们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为了提高生活水平,决策者需要通过让工人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生产物品与劳务需要的工具,以及得到获取最好技术的机会。 为什么分散的市场经济运行得这么好?这是因为可以指望人们相互友爱而仁慈地相互对待吗?完全不是。在这本书中,亚当·斯密给我们描述了市场经济中人们如何相互作用: 人类几乎随时随地都需要同胞的协助,要想仅仅依赖他人的恩惠,那是绝对不行的。他如果能够刺激他人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诉其他人,给他做事是对他们自己有利的,他要达到目的就容易的多了。我们每天所需的食物和饮料,不是出自屠户、酿酒师或面包师傅的恩惠 ,而是由于他们自利的打算。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经济参与者受利己所驱动,而市场中“看不见的手”指引这种利己去促进社会福利。亚当·斯密的许多见解仍然是现代经济学的中心。读完这本书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表述斯密的结论,并能更充分地分析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与缺点。当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表现的比较突出时,政府就应该发挥作用,对国民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政府调节经济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并辅之以必要地行政手段。

  然而由政府来调节经济也不是任何时候都会凑效的。当政府发行了过多货币时,物价就会上升而导致通货膨胀 。

  1921年1月,德国一份日报价格为 0.3马克。不到两年之后,也就是 1922年11月,一份同样的报纸价格为7 000 万马克。经济中所有其他价格都以类似的程度上升。虽然美国从未经历过接近于德国 2 0世纪2 0年代的情况,但通货膨胀有时也成为一个经济问题。例如,2 0世纪7 0年代期间,物价总水平翻了一番多,杰拉尔德·福特总统称通货膨胀是“公众的头号敌人”。与此相比,在2 0世纪9 0年代,通货膨胀是每年 3 %左右;按这个比率,物价2 0多年才翻一番。由于高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了各种代价,所以世界各国都把保持低通货膨胀作为经济政策的一个目标。

  那么是什么引起了通货膨胀呢?在大多数严重或持续的通货膨胀情况下,罪魁祸首总是相同的—货币量的增长。当一个政府创造了大量本国货币时,货币的价值下降了。在 2 0

  世纪2 0年代初的德国,当物价平均每月上升3倍时,货币量每月也增加了 3倍。美国的情况虽然没有这么严重,但美国经济史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2 0世纪7 0年代的高通货膨胀与货币量的迅速增长是相关的,而 2 0世纪9 0年代导致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是货币量的增长。书中的那幅表现物价上涨的插图让我感触颇深。虽然画面似乎有些夸张,但它确实反映了通货膨胀问题的严重性。

  人们经常要求经济学家解释一些经济事件的原因。例如,为什么年轻人的失业率高于年龄大一些的人?有时也要求经济学家提出改善经济结果的政策建议。例如,政府应该为改善年轻人的经济福利做些什么?当经济学家努力去解释世界时,他们是科学家。当经济学家试着帮助改善世界时,他们是政策顾问。一般来说,关于世界的表述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实证的。 实证表述是描述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是什么的表述。第二种类型的表述是规范的。规范表述是命令性的。它们做出关于世界应该是什么的表述。

  实证表述和规范表述之间的关键差别是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正确性。从原则上说,我们可以通过检验证据而确认或否定实证表述。经济学家可以通过分析某一时期内最低工资变动和失业变动的数据来评价到底是不是最低工资法引起了工人失业。与此相比,评价规范表述涉及价值观和事实,仅仅靠数据并不能判断政府应不应该提高工人最低工资。确定什么是好政策或什么是坏政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它还涉及到我们对伦理、宗教和政治哲学的看法。经济学家可能对世界如何运行的不同实证理论的正确性看法不一致,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因此对政策应该努力实现的目标会有不同的规范观点。

  读曼昆经济学原理有感·3

  最近看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虽然还没有看完,但是启发真的很多啊,感触好深。

  感触最深的就是鬼子写的教材太强大了,强大得无以复加。开篇即介绍经济学十大原理,后面的叙述都围绕这十大原理展开,在后文中反复提及这十大原理,读来汗快淋漓。不像国内的教材,和躲猫猫一样,重点要点难点都以隐晦的形式表达,让人琢磨不透。读这样的书,感觉是在做一场智力体操,全无疲惫之感;而读国内的教材,让人昏昏欲睡,徒有劳累而无快感。

  这本书把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和数学分析结合起来,从而为半定量定量研究经济学打下了基础。如在介绍国际贸易的好处时,从数学分析的角度引入比较优势,把比较优势和绝对优势区分开来,让我对国际贸易的优点的理解豁然开朗。不管在研究需求还是供给,生产还是消费,买方市场还是卖方市场的时候,引入边际量,读懂后真是心旷神怡。别小看这些分析,让我对生活懂得更多。我可以在坐上即将开动的汽车之前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不仅可以节约时间还可以节约金钱。

  这本书赋予了读者许多生活的智慧。人缺少水会活不下去,没有钻石去可以活下去,那为什么钻石比水却贵很多?对有污染的企业究竟是采取管制的政策好还是采取拍卖污染许可证的方式更有效?经济学家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制度防止投标者互相勾结?原来世界上不仅有价格从低到高的拍卖制度,而且还有价格从高到低的拍卖制度,这样小小的顺序变化反映了经济学家怎样的智慧?公有地为什么是悲剧?最低工资制度究竟是好还是坏?对奢侈品征税究竟伤害了富人还是穷人?

  看完了这本书,不仅明白很多生活中的道理,而对当下的新闻时事有个清醒的认识。经济学家早就断言,哥本哈根的气候大会最后达成的协议必败,因为“一个旨在让所有学生减少学习时间的计划”是不可能成功的。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应对高油价而限制加油而不是去研发节能汽车,对此经济学家形象的讽刺道“让肥胖者减肥的方法不是告诉他们减肥的好处,而是限定肥胖者只能买小号的衣服”,读来真是让是感叹智慧原来有如此的高度。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交一个挚友,而这本《经济学原理》就是挚友中的挚友,难怪有网友感叹“早几年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人生是另外一种选择”。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ongkaoziyuan/79293/

中考答案推荐文章

中考答案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