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发布时间:2021-10-15 来源:中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中考资源 > 中考信息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中考信息】

案例对于人们的学习、研究、生活借鉴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案例的教学是通过案例向人们传递有针对性的教育意义的有效载体。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故事背景

  杨老师是一位高中物理教师,有11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验,从教师专业发展的历程与阶段看,她正步入教师的成熟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她对高中物理学科的知识已经掌握得“驾轻就熟”,而且她性格开朗直率,乐于尝试新事物,富有创新精神,对信息技术尤其感兴趣,具有一定的网络技术基础,还有2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经验。

  对于Webquest这种教学模式,杨老师以前听说过,也很感兴趣,但始终没机会进行深入了解,也没有进行实践过,最近机会终于来了。杨老师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和中小学合作开展的一项关于WebQuest的行动研究。这次行动研究建立了由大学教师、研究生和中小学一线教师组成的研究小组。在培训中,首都师范大学还特别从参加培训的学校邀请了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主管教科研的副校长和学科教师一起加入到研究小组中。

  设计在挫折中前进

  杨老师首先参加了为期半天的集中培训,主要学习了WebQuest的历史、模式、关键技术和教学案例,最后根据要求要以三堂课为一个单元进行WebQuest选题设计。

  杨老师很快就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了课程的研究主题:“原子核的结构”,并形成了大致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然后通过查找网上资源获得研究结果,由学生制作演示文稿,进行小组汇报。

  杨老师在研究小组会上陈述了这一方案,但是遭到了研究小组大部分人的否定。研究小组的意见是:杨老师设计的“原子核的结构”这一主题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任务设置过于简单,缺乏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的环节,学生利用相关网站上的资源就能获得一致的答案。

  杨老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给研究小组的人员讲述了她两年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实践的经验,特别提到了一个名为“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的主题研究。研究小组人员认为,杨老师主持的“电池的性能价格比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为了把这种成功的经验迁移到基于WebQuest模式的研究性学习中,杨老师和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深入讨论和细致分析,研究小组的人员不断向杨老师询问她成功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和实践性知识,在这种深入交谈中,杨老师的隐性知识通过她自己所做的反思和知识表述,不断地被显性化。

  几天以后,她拿出了第二份WebQuest研究性学习的选题设计方案,选择的主题是:“小蜜蜂的家”,这是一个把物理学、数学和生物学三门学科整合在一起的理科综合课题。教学设计的思路为:

  (1)教师创设任务情境,布置研究任务;

  (2)学生组成小组进行第一轮主题探究,每个小组由6人组成,从生物学、数学和物理学三个学科的视角进行研究,每两人研究一个学科,在组内形成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学习指导;

  (3)重新按照学科研究视角分组,即让每组从生物学视角、数学视角和物理学视角进行研究的学生按学科视角重新组成研究小组;

  (4)新成立的研究小组从三个不同学科针对更进一步的研究任务再次开展研究;

  (5)全班交流与讨论,各小组代表进行陈述,教师点评,引出拓展问题,提出新的研究任务。

  所有的研究小组都要制作演示文稿,并自己制作出一个蜂巢的仿制品。

  这次选题得到了研究小组的认可,但是在具体任务和过程的设计上,研究小组的其他成员和杨老师产生了明显分歧。

  杨老师的设计是从每个组都要先从物理、数学、生物三个方面对蜂巢进行研究开始,在组内形成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后,再分物理组、化学组和生物组进行再次研究。而其他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应该首先把学生分成生物学家小组、数学家小组和物理学家小组,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探究,然后再重新分组,使每个学习小组中,既有“生物学家”、“数学家”,也有“物理学家”,让不同角色的研究者在同一个小组内进行知识的分享,促进他们的交流,以实现对蜂巢的全面研究。

  杨老师坚持自己的设计思路,她认为:在学习时,首先应该从整体上使学生对研究对象――蜂巢有所了解,再在此基础上,重新按照学科研究视角分组,使学生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获取同学科中的不同观点。

  而研究小组人员则认为:从研究对象的角度来看,蜂巢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复杂的研究问题,首先应该从这个复杂问题的主要组成要素出发,分别研究这些要素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然后再从系统的角度来综合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入地掌握所研究的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这种顺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学生思维不断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与训练过程。首先将蜂巢问题分解成几个基本组成部分,然后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各部分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利用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各种要素及组成部分组成一个整体,从多学科的角度构成更为清楚的模式或结构;从小组合作学习的角度来看,杨老师的方案在第一轮的分组中,由于每个小组成员所选则的学科不同,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所参考的资源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进行研究时,小组内部成员间的交流实际上是难以真正开展的。由于缺乏足够的研究基础和事先的充分交流讨论,在综合研究结论并制作演示文稿时,很可能会出现各小组成员成果的简单拼凑,学生们不能真正实现对研究问题从多学科、多角度整体把握的效果,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入。

  经过多次的争论和分析,最终杨老师采纳了研究小组的方案。

  设计的逐渐深入

  WebQuest教学模式主要包括简介、任务、过程、资源、评估、结论六个模块。根据杨老师在选择主题时的初步设想,“小蜜峰的家”这一课题的研究任务是:学生需要从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这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蜂巢进行研究,然后应用研究所习得的知识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基于此,杨老师分别对这六个模块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一、简介模块

  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会在享用佳肴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这15克盐。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简介模块,就是要通过提供具体的情境,来激起学生的兴趣,明确需要学习的知识。构造蜂巢,实际上可以归结为一个效益的问题:首先蜂巢必须要足够牢固;其次要有足够的空间。而且,用来制作蜂巢的材料是有限的。《小蜜蜂的家》就是要让学生来研究如何构造这样一个蜂巢,那么如何激发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动机?

  杨老师决定用蜂巢的两个惊人之处――即:“1千克蜂巢竟能承受22千克的蜂蜜”和“一个蜜蜂群体有几万只成年蜂、几万个幼虫和蛹,它们都要生活在一个蜂巢中”――这样一个情境来导入本专题的学习。

  二、任务模块

  在简介模块,杨老师明确了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牢固、足够的空间,限制条件:有限的材料。因此在任务模块中,杨老师要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以帮助学生指明研究的方向。而任务应该如何设计呢?这是一个单元概念下的设计,不同于以往一节课的45分钟,杨老师要对整个学习的任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考量,包括学习时间的整体安排。基于此,杨老师对自己两次分组研究的初步设想进行了展开:

  (一)第一次分组

  任务内容:学生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这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蜂巢进行研究,并形成小组。

  生物学:研究蜂巢形状及成因。搜集关于蜂巢结构及成因的说法,经过分析找出所支持的观点,说明理由,并仿制出一个蜂巢。

  数学:研究蜂巢结构对蜂巢可用空间的影响。搜集关于蜂巢结构的资料,用数学方法证明,并得出结论。

  物理学:研究蜂巢结构对蜂巢的牢固性的影响。搜集关于蜂巢结构的资料,设计模拟实验进行研究,并得出结论。

  学习成果: 研究结束时,每个小组把从自己学科角度研究出的成果以幻灯片的形式进行展示,并对研究方案进行介绍。

  研究期限:研究开始后一周以内

  经过第一次分组,各小组的成员从各自的学科对蜂巢进行了深入的认识和研究。但是,完成WebQuest的任务,并不仅仅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验证知识,而是要求学生通过更高阶的思维技能来解决问题。因此,杨老师对第二次分组的任务的设计就涉及到了知识的应用。

  (二)第二次分组

  任务内容: 在汇报完第一次研究成果,重新分组之后,学生要利用各自所掌握的生物学、数学、物理学知识以及在对蜂巢结构进行研究时掌握的研究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每个小组利用所学到的蜂巢的知识,用一张A4的卡片纸为某铅笔展销商设计并制作出一个有30个储物格,每格能装20支铅笔的经济耐用的储物箱。

  学习成果:提交各小组的蜂巢储物箱作品以及完整的研究报告

  研究期限:汇报完第一次研究成果(即评价课)后一周以内

  三、过程模块

  WebQuest教学模式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尝试,不仅教师要对学习活动有个整体的把握,学生也是一样。杨老师基于以上对任务的设计,在过程模块中向学生描述了在探究型学习中应遵循的活动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而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研究需要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成果的具体展现形式等内容,以便能更好地完成任务,杨老师还带领学生一起学习了评价模块中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四、资源模块

  没有资源的探究性学习如同无源之水,无从谈起。那么,如何让学生接触到所需的学习资源?杨老师在之前的WebQuest培训中学习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提供学习资源:

  1、直接向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包括教师制作或师生共建的专题网页,教师预先收集和编纂的文本、图片、视频剪辑和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2、推荐有确定搜索范围的相关资源,包括相关资源网站、有关书籍、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等;

  3、泛在的学习资源,即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去搜索需要的资源,可以来自互联网、来自同学、家长、专家、社会调查等。

  杨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已经是高中生了,没有必要向学生提供现成的材料,而且对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没有帮助。因此,她决定放手让学生去搜索后两种学习资源:

  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网址和部分参考书目;

  对学生信息搜索的能力进行培训,使学生掌握一些网络信息检索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告诉学生,这只是他们进行学习所需要的资源的一部分,其他的资源还可来自图书馆、专家、同伴、已有知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有目的的查询。

  五、评价模块

  在WebQuest教学模式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杨老师在培训中学到:不但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学习成果好评,学习过程如何评价?小组活动好评,个人学习又如何评价?为了把理论转换成现实,杨老师花了不少心思,最后决定,把小组的评价和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

  (一)团队表现:

  教师对以下两项团队合作成果进行评价:

  1、学生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这三个角度中选择一个对蜂巢进行研究,提交小组研究报告

  2、通过抽签的方式,重新组建联合团队,使每个团队中都有各个学科的专家,以进行新的研究:运用已有知识,制作储物箱

  学生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

  (二)个人表现:

  在小组内设置一名记录员,记录全组的活动情况,以此作为依据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学生个人对课堂展示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时的表现

  小组内学生之间互评

  为了给评价提供标准,杨老师还设计了各项评价的评价表,以及各个方面的评价在总评价中所占的比例。

  六、结论模块

  这个主题的研究结束了,但是杨老师不希望学生们的探究也随之结束。通过结论模块,杨老师不仅要总结本次学习的内容和经验,更要让学生们了解到,这次的学习只是窥测到了蜂巢结构奥秘的冰山一角:蜂巢的承重就只与它的结构有关吗?蜂巢的六角型结构除了上述优点外还有没有其它?对于蜂巢的实验还能不能改进?蜂巢结构还有哪些应用……对蜂巢、对大自然,人类的研究还远没有穷尽。

  利用Webquest进行物理教学的案例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常常思索如何为学生营造更加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建设更加有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于是,我尝试将WebQuest引入教学。

  WebQuest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1995年由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Bernie Dodge和Tom March创建。WebQuest是建构主义在网络学习中的实践表现,于2001年引入中国大陆。

  WebQuest模式自提出以来,备受美国和西方国家的推崇,变得日益流行,已被视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最佳模式。它主要的学习方法是在网络环境下,给学生一个特定的情境或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课题项目,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源,要求学生根据对信息资源的搜索、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WebQuest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和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而教师只是从中加以组织与指导。这从根本上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从而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结构。WebQuest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并将成为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方法。

  WebQuest案例设计思路

  1. WebQuest的选题

  要使WebQuest教学令学生和你自己满意,你必须尽力做好选题工作。以下四点是WebQuest选题必须遵守的原则:

  (1)你所选的题目必须符合当地或国家的课程标准。

  (2)把那些你认为不满意的课用WebQuest标识出来。

  (3)充分利用Internet资源和Web网页。

  (4)你所做的WebQuest要稍微超过现在学生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范围。

  当然,你会有许多关于课程如何教的想法,你可能会想出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但是,对于WebQuest来说,你的做法必须符合这四条原则,才能成为一节优秀的网络研究课。《搜索研究》是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首先,它不仅是教材中的重要内容,还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内容,因为能够正确合理地获取信息是学生的一项重要信息素养,显然这个选题符合国家课程标准。其次,我是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对此课的常规教学不满意,过去我们也采用了多种教学模式,也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对于搜索引擎的原理和搜索技巧还是一知半解,没有形成深刻的理解,也没有将知识正确地运用于实践。再次,本课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和Web网页,最后,为了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我们将内容适当拓展,并要求学生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基于以上四点,我的选题符合WebQuest选题的标准。

  2. 教学分析

  在设计开发WebQuest的过程中,在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掌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使其通过互联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历史、工作原理,并通过三个以上搜索引擎的分析、比较、评价及搜索研究报告的完成,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因此,我首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目标和重点等进行了分析。

  知识与技能:了解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的类型与特点;知道搜索引擎、元搜索引擎等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产生背景、工作原理与发展趋势;掌握常用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归纳与分析,总结不同网络检索工具的特点;能通过实践,掌握关键词的用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自觉地使用互联网信息检索工具检索学习和生活中所需要的信息,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教学难点: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 教学资源收集(略)

  4. 设计流程(略)

  基于以上原则,WebQuest的具体设计流程包括以下几步:①熟悉相关知识领域的网上资源;②把这些资源组织成可供查询的数据库、参考资料等类目;③鉴定适合课程标准且具备网上资料的主题;④从这些主题中挑选任务;⑤设计评价量规;⑥设计可供执行的步骤;⑦进一步加工,完成细节工作,使之符合美学原则。

  WebQuest组成及案例分析

  WebQuest一般由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和结论共六个模块组成,其中每一个模块都自成一体,教学设计者可以通过改变各模块来实现不同的学习目标。下面我将以《搜索研究》一课为例来具体谈谈WebQuest的组成并对此案例进行分析。

  1. 引言

  引言部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给学习者指明方向;二是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为做到这一点,应考虑如何使主题符合以下特点:

  (1)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

  (2)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

  (3)充满吸引力,生动有趣。

  (4)重要,因为具有全球性意义。

  (5)紧迫,因为需要及时的解决方案。

  (6)有趣,因为学习者将进行充实而有意义的角色扮演。   依照以上原则,我采用了图片和语言相结合的导入方式。学生一打开这个WebQuest,他们熟悉的百度、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的图片就会映入眼帘,接下来,从他们感兴趣的网络开始创设情境,“作为高中生的你们,一定经常在网上冲浪,也经常在网上寻找信息,那么你们是使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Baidu,还是老道的进口产品谷歌……”(图1)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

  2. 任务

  任务模块告诉学生在这个WebQuest中将做些什么,对探究结束时学生将要完成的事项进行描述。活动细节将在“过程”部分阐述,但这一部分要让学生能够把握任务的整体轮廓。这种任务必须是真实可行,具有吸引力的。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开放的和适度复杂的。至于任务的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PowerPoint演示文稿、Publisher电子出版物),或者是口头报告。案例中本着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的原则设计任务:在教材中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发展史、原理、常用中英文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技巧等,并用Word写一个关于搜索引擎的研究报告。

  具体要求:

  (1)Word文档大于15页(A4纸、正文为5号字体、行距大小为单倍间距)。

  (2)通过三级标题(可以在大纲视图中设置)来组织内容。

  (3)图文并茂,内容丰富。文档内容涵盖“活动内容”的 十个方面。

  (4)在文档的最前面放置提取的目录。

  (5)有自己的发现和心得体会。

  (6)从网上复制摘取的信息要经过自己的编辑。

  3. 过程

  在过程模块中,教师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其中,可以包括把任务分块的策略,对每一个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等。指导者还可在这一部分提供学习建议及人际关系建议,如如何组织头脑风暴活动等。整个过程描述部分应当相对简短而清晰。本案例中,过程模块用简洁的语言向学生阐述了要完成任务的步骤,为学生的学习探究活动搭建了“脚手架”。

  第一,阅读书中的教学内容及资源。

  第二,通过互联网了解搜索引擎的发展史、原理、常用中英文搜索引擎及其使用技巧等,并就以下问题用Word写一个报告。

  (1)搜索引擎的历史与发展。

  (2)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

  (3)搜索引擎的种类及其区别。

  (4)各种搜索引擎的代表网站。

  (5)常见的搜索引擎及其特点。

  (6)常用的搜索技巧。

  (7)搜索引擎的评价及参数。

  (8)特色网站介绍。

  (9)通过搜索以下内容(也可以自己选择搜索内容)并就准确率、速度等方面对三个以上搜索引擎进行比较,分别说明它们的特点、适合查询什么信息不适合查询什么信息。

  查找2005年北大附中网校夏令营情况说明。

  查找1982年世界杯足球前四强的得主。

  查找2002年狮子座流星雨的情况和图片。

  查找小于200KB的Flash指法练习小游戏。

  (10)自己的心得体会 。

   4. 资源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较强的学科,虽然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以信息技术应用技能为主线,而是在其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但信息素养是在学生的实际学习活动中养成的,而学习活动中又时时刻刻在应用信息技术。这样一来,如何处理技术与工具的学习就成为新课标教学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在实践中的解决方案是,将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的技术操作和工具的使用写成“技术支持”,供学生查阅使用。在我教学网站的每节课里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本课题中,由于用到Word软件来编辑搜索研究报告,所以我在校园内网上为学生提供了Word操作的相关资源。

  5. 评价

  评价是WebQuest中的新增模块。它难以用多项选择测试题来测量,需要有一个评价量规。根据给予学习者的任务的不同,评价量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每一项WebQuest都需要有一套评价标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标准必须是公正的、清晰的、一致的,并且适合特定的任务。

  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我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因此,教学评价的目的就是要从这三个维度去检验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效果。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了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作用。在新课标的教学评价中,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去创新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应该包括基本知识的评价、基本技能的评价、行为习惯的评价、创新能力的评价、表达能力的评价。   基于以上原则,针对《搜索研究》这个WebQuest我制订了详细的评价表:分别从发件人、主题、附件、文件名、封面、目录、页码、三级标题、行间距、基本内容、搜索结果、搜索比较、心得体会、文字筛选、文字编辑、字体字号、态度、排版、见解、心得、创新等方面进行考核(图2)。对于每一项学生如果做得好,都会得到一朵小红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6. 结论

  WebQuest的结论部分提供给学生总结经验的机会,鼓励他们反思过程,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这一部分并不特别重要,但能进一步解释、说明文档,提示读者这是文章的结束。结论部分还可以提供给教师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全班讨论时可能会用得到。案例中结论部分提出了通过本次学习应该掌握的内容,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并提出新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为了方便学生学习、交流和讨论,除了以上6个模块,案例中还加入了BBS,学生和教师可以方便地在上面留言,对学习内容和一些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同时,还有邮箱地址,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发E-mail给教师,教师可以及时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总结,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还可以拿到课堂上讨论。

  以上是我所设计的WebQuest教学案例,我将其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认为此教学模式学习效率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通过对WebQuest任务的分析、资源的收集和加工以及评价和总结发展了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

  WebQuest作为一种基于网络资源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真正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其可贵之处是它有着清晰的问题解决的模式设置,作为一种支架式的引导,适于课堂教学,并且由于其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诸多理念,譬如,通过探索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信息能力、问题意识、合作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方法,并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通过WebQuest教学,学生的学习方法多样化了,体现了新课程评价理念,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对WebQuest的实践,有助于一线教师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

  由于使用WebQues教学需要学生拥有电脑,非常适合在信息技术学科展开学习,并将经验逐渐推广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本文只是抛砖引玉,希望不久的将来,WebQuest会被普遍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ongkaoziyuan/75864/

中考信息推荐文章

中考信息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