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发布时间:2019-03-06 来源:高考改革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改革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高考改革】

师资今指能当教师的人才。以下是本站分享的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完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职业教育顺应了中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趋势,也有效补充了我国经济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各种办学模式的涌现,办学规模的扩大,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如果及时有效的解决,必然会严重影响职业院校的生存质量,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存在一些问题。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实现这个目标,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培养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办学单位面对的一项共同瓶颈。为此,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和各职业院校把师资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制订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及文件,到学校制订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规划,及设置专项经费,不同程度地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引进、待遇方面加大投入,并重视了“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等。还是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需求。

  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紧缺,往往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师动手能力不强,手能力强的教师则论知识不足,导致中职教育的技能优势很难展现。职业学校因为教师数量少、超负荷工作造成教师无时间提高自身,出现多少年教一本书。对教师的学历层次的培训还没有畅通渠道;技能培训难以对口;培训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多数学校的师资培训还停留在老教师对新教师的“传、帮、带”上;师资培训只注重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和效益,只注重业务培训不注重全面素质提高,只注重扩大规模不注重优化结构。教师中重视职业教育研究的人员不多,创新意识不强,不利于培养创造性人才。

  此外,外聘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教学水平不足也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情况又缺乏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兼职教师教学水平进行有效考核和评价。

  针对上述问题,中职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明确教师是职业教育中心理念

  中职院校的教育规律是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高质量“双师型”教师是中职教育师资的主要力量。要摒弃“重科学,轻技术;重管理,轻实践”的思想,在全体师生员工确立教师是学校办学主体的观念,形成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氛围,为教师业务提高创造条件。要求每个教师都必须研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

  第二、健全稳定师资队伍的政策与措施,制订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师资建设规划。

  坚持统筹兼顾,从素质、数量、学历、职称、实践等方面入手,高标准、高起点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重点抓好三个结构调整,即合理的职称结构,合理的文化课、专业课、实训课教师的比例,合理的学历和经历结构。在稳定教师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对现有师资的再培养。有的放矢地培养教师,为每个教师制定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包括专业方向、开新课情况、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指导实践教学、参与科研课题、撰写学术论文等,从而使教师的综合水平得以提。引导教师参加学术研究和参与科研立项,撰写论文,参加教学竞赛,并根据成果表现打分。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改革分配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名师工程,对名师及教学骨干在分配上予以倾斜;探索中职教师职称评聘新政策。

  第三、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力度

  为企业内专业基础扎实、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创造来校任教的条件;选派教师到企业实践,到社会兼职。提倡教师参与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重视加强与专业有关的管理、生产部门的联系,以便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践场所,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机会和时间。提高教师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使教师从思想上认识到“双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启发教师自觉加强自身“双师”素质的提高。

  第四、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中职院校要建立鼓励教师有创新、学生有创新的教学、学习机制,创造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鼓励教师发挥自身优势,追求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创造出不同的教学风格。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和学生特点,针对性地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教学手段,拓宽教学空间,丰富课堂内容,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此外,外聘教师是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有效补充。加强兼职教师的管理不容忽视,严格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严把关、重考核;外聘教师一旦聘用,应尽可能地保持相对稳定性,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磨合期。

  综上所述,中职教育的发展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只有加强中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科学研究,努力使中职院校从经济上、技术上、科研上与国际国内先进生产力相结合,才能够推动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中职教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所处区域、学校、时间、专业及个人原因不同,及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力度,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一刀切,要依各自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域经济状况及本单位状况,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方案。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引进专业人才的馗尬

  (一)编制内教师公开招聘门槛高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后,属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中职学校普遍采用公开招聘的方式引进师资,确保了聘用的公开、公平和公正性。但受编制、岗位职数和各种招聘条件的限制,中职校的进人门槛被“抬高”,用人自主权和灵活性大大下降,加之招聘工作程序繁复,结果往往是“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努力想进来,进得来用得上的人留不住”。

  (二)编制外教师招聘高

  公开招聘教师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学校只能从企业或生产一线临时聘用急需人才。但中职学校待遇不高,个人发展前景不被看好,很多年富力强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望而却步。学校即使能聘用到所需人才,也须自行解决编外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不但办学成本加重,还容易发生劳动纠纷。

  (三)特殊招聘风险高

  编制外招聘不到年富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只能退而求其次聘用对收人待遇等相对要求不高,且劳动用工风险少的退休人员,但退休人员健康风险依然制约着学校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

  二、留住人才的困难

  (一)工资福利待遇偏低,缺乏竞争力

  与企业许多相同学历、资历的人才薪酬相比,中职教师待遇差距很大,即使比较普高教师薪酬,中职教师实际收人也偏低。加之近年来中职学校普遍陷人无序竞争、招生市场混乱的窘境,许多资深中职学校背负沉重的招生成本负担,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深受影响,待遇留人成为一纸空谈。

  (二)事业成就感缺乏,削弱凝聚力

  一方面,中职学校学生普遍素质较低,难教难管。教师付出十分的心血和努力,教学效果却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但还要参与招生等关系到学校生存发展的繁杂工作,本末倒置,很难专心致力于教学干出成绩,以致事业上普遍缺乏成就感,一些教师消极怠工或干脆跳槽。

  (三)竞争机制缺乏,降低推动力

  虽然政策舆论大力倡导把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成效作为对中职学校评价检查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职学校的办学业绩更多的还是从招生人数、就业安置率和稳定率等数据上体现,对教师的教学缺乏客观公正的评价,导致教师缺乏积极性,严重挫伤教师的上进心和事业心。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动力不足

  (一)教学成本的增加

  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培养适合中职教育的人才,都意味着学校必须增加支出,而这种不“封顶”的支出意味着必须占用有限的教学资源且必须自行“买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一、来自中职学校教师现状的调查

  本人通过对某中职学校教师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专业课教师构成来源和新知识获取途径,双师型教师和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调查显示: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职称偏低,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教师紧缺,教育科研能力不强等,成为了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瓶颈,从而不难看出加强中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教师职称和年龄结构:教师职称偏低,其中初级及以下职称81人,占教师总数157人的51.6%。年龄结构不合理,其中45岁以上的教师44人,占教师总数的28%,30岁以下教师19人(其中不足5年教龄的有16人),教师将会“青黄不接”,在未来5~10年学校大量老教师将从一线逐渐“退”下来,而30岁以下的教师将成为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显然退多进少,就可能出现师资“真空”,不利于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

  2、教师学历结构

  注:表中“第一学历”指参加工作时的学历,“最后学历”指参加工作后通过函授、自考等形式取得的最后学历。

  由于近年对中职教师学历提出了硬性的要求,教师学历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由第一学历的18.5%提高到了77.7%,应该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研究生和本科学历的比例还比较低。

  3、专业课教师的构成来源:

  注:“相关专业毕业”指师范院校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如物理专业毕业任电子电工专业课程、化学专业毕业任化工专业课程的。

  调查显示,职教师资毕业生仍然是学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师资来源,占29.5%,实践证明,职教师资毕业生由于实践经验较普通师范生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已成为了学校的技术骨干。外聘兼职教师一般都是具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是“师傅带徒弟”最好的形式,已成为了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补充形式。

  但在调查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专业课教师中所学专业与所任学科不对口或不相关的教师有28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31.8 %,也就是说,占三成的专业课教师都是“半路出家” 转行成为某科专业教师的,其专业技术能力就不言而喻,充分说明了当前中职专业课师资力量的薄弱,这也是当前中职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4、双师型教师。目前,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按通常的认为,“双师型”教师首先应持有教师资格证,然后就是持有除教师以外的某行业专业技术职称或职业技能证等。按照这个标准统计该校专业课教师取得的“双证”的情况如下表所示(按最高项证书统计),取得中级技能以上证书或考评员资格的“双师型”教师29人,占专业教师比例为33.0%,比例还比较低,与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还存在差距。

  5、参与教育科研实验的能力。在对学校参与教育科研实验的调查中显示,69%的教师从未参加过课题实验,其中34%的教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课题实验,8%的教师认为教育科研不是一般教师所能从事的研究,与自己无关。有16%的教师参与过省级以上课题实验并取得优秀成果。教育科研是每一所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但我校很大一部份教师尚不具备一线研究者的能力,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更少之又少,加强教师的研究能力尤其是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才是教育科研发展的命脉。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它必须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实践与理论的磨合中不断提升,这就需要学校花大力气在此方面有所作为。

  二、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1、学历提高培训、教师校本培训和参加专业行业的短期培训班,仍然是当前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专业的推陈出新,不断出现新领域、新课程,对专业课教师来说,就需要不断吸纳新的知识和技能,加强新技术的学习。

  2、以学校为主建立教师培训提高的激励机制,发挥教师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培训和“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低层次低学历、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

  3、增大特聘兼职教师的比例,切实减轻学校负担。据有关资料显示,到2010年中职的教师队伍缺口将达到30万。通过向社会招聘具有一技之长的中高级技术人才或能工巧匠作为中职学校的实作指导教师,用其所长,不失为中职学校增强、补充专业课教师的一剂良药,因此很多中职学校都存在数量不等的外聘兼职教师,在当前职业教育经费较为紧张的情况下,这无疑是“雪上加霜”,虽然2007年教育部已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计划,但比例还比较小,学校经费负担还比较重,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专业教师紧缺的问题,需要逐年加大政府对学校紧缺专业特聘兼职教师资助比例。

  4、利用高校资源,建立教师轮训制度。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优势资源,加大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进行周期内教师轮训,接受高校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理念。

  5、加大职教师资的培训。从调查显示,职教师资毕业生仍然是学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师资来源,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仍需加大职教师资的培训数量,作为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来源。

  6、利用行业企业的优势,培养“双师型”型教师。虽然对“双师型”型教师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求中职教师具备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经验是肯定的,因此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派专业课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锻炼,学习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经验,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特殊的优势,从而促进“双师型”型教师的培养。

  总之,随着中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师高才能强弟子,中职教育必须立足当前,着眼未来,优化教师梯队,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专业带头人,特别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才能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gaokaoziyuan/27349/

高考改革推荐文章

高考改革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