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发布时间:2021-05-23 来源:高考时间 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资源 > 高考时间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高考时间】

游戏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它是一种基于物质需求满足之上的,在一些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某种特定规则的,追求精神世界需求满足的社会行为方式,本站精心为大家整理了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对你有帮助。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 游戏对幼儿的影响。

  1、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乃儿童的天性,这是人们的共同,因此有许多思想家阐述这个哲理。其中,将儿童的游戏天性提升到人的本位论高度来认识的是德国哲学家席勒。席勒提出了他最着名的这个命题:"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时,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游戏是自然赋予儿童的非人力所能控制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爱玩、会玩是评价婴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

  "爱游戏"是儿童最主要的天性,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之所以游戏,之所以乐此不疲,是大脑细胞的发育需要。所以,孩子才专注地从事着在成人看来极其枯燥无味的游戏。孩子喜欢游戏,尤其喜欢复杂的游戏。因为游戏越是复杂,对孩子的刺激越大,孩子就越兴奋。通过游戏能够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开拓智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形成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等社会性行为,增强体质。所以说孩子天生就是勤奋的,他们生来就有一种求得胜任的内在欲望,生来就有去做、去学如何做的冲动。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们的教育必须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的天性在最大限度上得到发挥。

  2、游戏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

  当前在婴幼儿教育中,游戏行为往往不被鼓励,爱玩常被看作是淘气、调皮捣蛋、不用功、没出息。喜欢不喜欢玩,会不会玩,对大人也许不那么重要,可对婴幼儿却是件大事,它是衡量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指标。由于婴幼儿游戏水平反映着他们的身心水平,因此会玩的儿童总是聪明能干的、身体健壮的、善于交往合作的。

  因此游戏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孩子需要游戏,就像人需要足够的食物与休息,他们在游戏中接受外来事物的刺激后,综合感觉的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另一方面有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

  3、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认知的发展。

  儿童通过学习探索环境,从接触物体中获得知识并解决问题。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所说:"游戏犹如火焰,点燃了探索求知的火焰"。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如在爬攀登架的过程中能体会到空间和高低,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会感觉到干与湿,玩积木的时候他能够体会并认识到大小、形状、颜色等。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判断力。在游戏过程中,儿童会不断地移动、触摸、聆听、观察,这些器官刺激有助于培养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如推小汽车玩,他会观察到汽车的速度和用力大小之间的关系。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游戏是个体作用于环境的活动,幼儿在操作物体的动作中建构经验,因而它同时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促进认知发展的功能。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探索。幼儿在游戏中的尝试性行为的频发率是极高的。凡是用来游戏的物体,孩子们从不马虎,他们先要了解物体的性质,然后要作为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于是敲敲打打、摸摸看看、拆拆弄弄等各种作用于物体的方法就成了他们的游戏行为。另一方面这一功能表现为自发练习。幼儿游戏的主要外显特征就是重复性行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不断重复刚出现的动作、刚获得的经验的活动倾向。这种重复的价值就在于练习,重复就表明这个活动是孩子力所能及,却还没有充分发展完善的一种能力表现。孩子就是在这种重复中巩固了刚刚萌发的许多新的身体能力和心理水平。

  游戏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从而带动认知的发展。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所以说认知水平的提高直接影响到幼儿的能力的发展。

  二、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

  1、游戏能激发幼儿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作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2、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相互理解,并共同遵守规则,学会与人相处,借助于游戏,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与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它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特别是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学会理解别人,并尝试体验长大后可能成为角色。在游戏中,他们首先学会发现自我,他们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别人会对自己有什么样的反应,自己会对别人有什么样的反应等。在游戏中根据参与人数的多少,游戏分为单人游戏和多人游戏。顾名思义,单人游戏是一个人独自参与并完成的游戏,多人游戏(也可以叫做合作游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游戏。游戏常常以多人游戏的形式出现,多人游戏是游戏的主要成分。在多人游戏中,富含着社会性教育因素,有分工协作,有人际交往,有相互尊重与谅解,甚至有社会责任和义务? ? 在这里,孩子们学到了他们作为社会人应该具有的一面,为他们融人社会,真正地成为社会的一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游戏促进幼儿情绪的发展。

  幼儿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情绪对幼儿心理活动的动机作用;情绪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对幼儿社会交往的作用;情绪对幼儿个性形成的作用。其发展的一般趋势为:情绪社会化;情绪的丰富与深刻化;情绪的自我调节化。而通过情绪社会化趋势表现为: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的社会化。通过游戏使儿童能够解决一些情绪问题,在试验性的、没有恐惧的情境中学习对待焦虑都需要得到表现。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能够设法驾驭、控制不友好的攻击性行为。

  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往往全神贯注、无拘无束,显露出自己的真正本性。因此游戏好像是儿童情绪的晴雨表,教师可以从游戏中观察了解到儿童的喜怒哀乐。如一个小女孩抱着她心爱的洋娃娃,温暖地抚摩、亲热、说悄悄话,也充分表现了孩子愉悦美好的心理感受。有味地玩着打针的游戏。有的孩子在娃娃家中哼着唱歌哄娃娃睡觉等。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里利用游戏让儿童掌握一些难以掌握的词。例如,用示范法让女孩掌握"你"字,不成功,用游戏情绪激动法则成功了。姨妈问她:"这只手风琴是谁送给你的?"女孩答:"刘老师送给你的。"姨妈立即说:"啊!送给我的。"随即拿走了。这使女孩激动起来,立刻叫喊:"送给我的。"从此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有时说了"某某给你的",立刻改正为"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的"。有时干脆先说"给我",再说"某某给我的"。

  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在当代有许多心理学家或教育学家将游戏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治疗儿童的行为问题或者情绪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游戏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满足幼儿心理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尔兹认为,绝大多数的自我信念都是根据过去的经验——成功与失败、荣耀与屈辱,特别是童年时的经验而不自觉地形成的。游戏是由儿童自发、自由、自选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能满足儿童需要的活动。例:我在开展游戏活动中,观察到我班小阳小朋友,看他长得高大,其实他的胆子特别小。有一次,我发现他自己吊起药瓶不停地给自己扎针,游戏结束后我跟他谈话,他说:“平时爸爸妈妈带我去打针,我总是又哭又叫,爸爸说我不像男子汉,丢脸。老师你看,刚才我给自己打针,不是没有哭了吗?”原来在游戏中,他觉得自己做到了现实中做不到的事,证明了自己不是爸爸说的“丢脸”。从而满足了自己的心理的需要,使幼儿被压抑的情理问题能够在游戏中得到解决,自信心也就树立了增强了。

  5、游戏有利于幼儿自主性、探索性、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它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会自我成长是相当重要的。自我成长是探索性学习能力的成长,是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成长,也是自主性、创造性的成长。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自然地融为一体的,它为幼儿提供了自由探索大胆想象的机会,幼儿在实现游戏意图的过程中会不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需要面对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体会其中乐趣,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愿意得以最终实现。例:在游戏“理发店”里,我看到两个幼儿在争吵。一个说:“我不洗头了,你们的理发店连吹风机也没有。”另一个说:“你不要这样了,我们一起想办法啊。”商量了一阵后,他们拿了一个纸巾筒,一个筷子,做成了一个吹风筒。可以看出,通过游戏,幼儿的思维活跃了。自主性、探索性、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游戏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游戏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手段之一。心理学家把儿童的创造力描述为“回忆过去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选择、重新组合、以加工成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或新的产品”的能力。幼儿不仅从外界吸取知识经验,而且还想把自己头脑中的丰富想象表达出来,游戏能够满足幼儿的这种需要。例:在游戏“商店”里,我观察到慧慧小朋友因买不到电脑而苦恼。在游戏评价时,我向幼儿提出,现在电脑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好朋友,但我们这里还没有电脑出售,怎么办呢?问题一展开,孩子们纷纷提出自己的建议,用积木做、用纸箱做、用泡沫做……品种多样。电脑城构建起来了并走进了各个游戏区内。可见创造能使游戏顺利开展、游戏发展的动力,反之游戏能调动幼儿的创造力。两者相辅相成。

  总之,在幼儿学习生活中开展游戏活动,对儿童成长有明显的作用。它不仅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使幼儿能拥有快乐的童年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它能寓教于乐,适合幼儿身心发展,引导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为幼儿终身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社会性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的过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包含幼儿的自我意识发展,社会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成功的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过程。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等,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以及道德品质的发展。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愿望和行为,掌握这些社会性技能需要儿童具有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具有以下特点:

  1.整体系统性。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系统,它作为母系统还包含几个子系统。

  2.社会制约性。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既受到物质财富和消费过程所形成的关系影响,又受自然地域,社会生活、文化的影响。

  3.能动性。现代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有其主观能动性,他们能够主动建构知识。

  4.动态性。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幼儿阶段社会性发展是动态的,可变的。

  5.关键期。相关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儿童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婴幼儿期的社会化经验,对于一个人后来的社会化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诸方面也不是等速的,发展的关键年龄也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幼儿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的培养,以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当代中国社会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大背景下,所特别需要加以关注和重视的教育问题。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早期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孩子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这也许是游戏经验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最重要的价值。这种相互作用有利于他们形成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一)在游戏中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皮亚杰等研究表明,年幼儿童学习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有很大的困难,这是由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特点决定的。

  (二)在游戏中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游戏增强了亲子关系和儿童亲社会的行为,同样也提高了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技能。通过亲子游戏,加强了亲子关系,亲子游戏时亲子交往的质量指标,良好的亲子依恋使幼儿带着积极的态度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探索,乐观、积极地与人交往,这就为他们的社会性交往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游戏增强了亲子关系。幼儿的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他们天生就具备有游戏的能力。通过游戏幼儿可以展现他的能力并进行学习。成人在参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及针对其需要进行辅导。幼儿通过角色游戏,如在娃娃家中模仿成人的行为,开始对做家务事充满了兴趣,可以从做家务事中逐渐发展出责任感,对父母的行为有所理解、体谅。

  2.游戏增强了亲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幼儿期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其成年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心理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如果只重视幼儿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忽视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教育与导向,则会导致幼儿发生自私、任性、缺少同情心等问题,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游戏是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有效手段。幼儿在游戏中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学会与别人交往的正确方式。在体育游戏中,使幼儿在游戏中叙扮演不同的角色。同伴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与成人交往,支配权主要在成人,幼儿基本处于被动状态,其顺从性、服从性特别突出,对幼儿来说,那是成人的社会;而与同伴交往,大家年龄相近,兴趣一致,没有成人的压力,支配权平等,有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幼儿可以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肯定自我,心理感受积极而愉悦,对幼儿来说,这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社会。

  游戏不但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幼儿社会化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幼儿成长的需要,而游戏则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幼儿社会意识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是要靠老师、家长和幼儿的共同努力形成的,所以我们每个幼儿园教师都应该增强这种意识,努力为幼儿创造参与游戏的时间、空间,为培养21世纪的合格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师如何开展社会性游戏

  基于上述论述,教师必须有效的利用社会性游戏这一教育手段,把分享、合作、谦让、帮助等各项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和遵循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融入到游戏中去。让幼儿在游戏中不仅体验到快乐,也逐渐的形成良好稳定的社会性心理建构。

  首先,教师要从幼儿出发,正确的看待社会性游戏。幼儿教师要认识到社会性游戏对幼儿的发展价值,充当幼儿游戏的支持者,引导者。要把游戏看作是符合幼儿天性的自然活动,认为应当让幼儿游戏,应当让幼儿在游戏中度过快乐的童年。其次,教师要把握幼儿的游戏水平,有效筛选改造社会性游戏。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瞬息而过的游戏行为,并及时的记录幼儿有价值的游戏行为,对此进行剖析。由于幼儿游戏不可能以纯粹“自然”的面貌进入幼儿的教育领域,所以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适当的对游戏进行改造(如增加游戏材料的支持),为幼儿提供方法帮助。最后,教师要对对社会性游戏规划时空,保障幼儿游戏的尽兴。我们不仅要创设情境暗示,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还要保证游戏时间的充足,游戏空间的适宜。要让幼儿使自己的剩余精力有一个合情合理的宣泄途径,并在这个过程中继续积累自己的剩余精力。

  试述游戏对同伴关系发展的促进作用。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所以,对于学前的儿童来讲,他们除了吃饭和睡觉外,在一日的生活中,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做游戏。而游戏不仅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同时也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也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游戏对幼儿的促进作用到底体现在哪儿呢?

  一、游戏活动有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

  所谓儿童的思维是指在作为个体的儿童与其感知觉到的,与周围事物的交互活动中产生以及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征是其自身演进中的连续过渡性。而儿童的思维连续过渡的特征,揭示出了儿童的思维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水平的“协调发展”到较高水平、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的“协调发展”。

  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游戏活动很利于其发展,这是由于,它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物体之间的共性以及物体的运动,使思维更加开阔,知觉更有概括性。并且,游戏活动不但有机会让每个幼儿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参与方式,而且有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在竞争性的游戏当中,更能激发出幼儿不甘落后的上进心理。这种内在的动力,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感知力以及观察力,并且还可以调动他们关于认识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等。比如在“甜点之家”游戏中,为给甜点小人穿彩色衣服,孩子们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形片,通过观察、分割、操作、识记,再按新的图形要求去拼合,图形方位需要变化,孩子要经过分析、综合,做出判断,最后拼成自己意愿的图形。在此过程中孩子的视觉表象得到了训练,解决图形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游戏活动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

  我们都知道,个人适应群体所需要的情感和愿望的形成是社会上最高级以及最困难的工作,这种形成就是我们所谓的群体成员的社会化。幼儿园的各类游戏蕴藏着发展和教育的契机,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游戏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儿童来说,在游戏活动中所开展的同伴之间的交往活动更是促进他们早期社会性行为的一种重要契机。游戏中的孩子不但喜欢主动对别人发起交往,而且,对于跟别人的行为也比较容易领会以及接纳,并予以其积极的反应。比如在角色表演区“小小医院”,教师鼓励孩子自己与小医生交流,回答小医生的询问,表述自己的病情;在“爱心超市”,让孩子主动与售货员交往,询问价格,了解商品等等;谁不喜欢交往,就鼓励其他孩子主动与他交往,让他产生安全感,再逐渐鼓励他和小朋友交往,体验交往的乐趣。让孩子与玩伴游戏,与比他大的孩子一起玩,可以学习大孩子的为人处世方法;与比他小的孩子一起玩,可以给他一次当哥哥姐姐的机会,让他学会关心照顾他人,让孩子体验待别人好,别人也会待自己好;攻击、侵犯别人,别人就不会喜欢自己,不但可以促使幼儿重新调整其已有的观念,适应以及了解他人的观点,同时也会逐渐学会各种的社会交往以及技巧,包括合作性与竞争性技巧,形成友爱、合作等良好行为习惯。

  三、游戏活动中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

  毋庸讳言,一个美好的童年,对一个人一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人格是指个体在兴趣、需要、态度、动机、气质、能力倾向、价值观念、外形及生理等诸多方面具有的特质,而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信、乐观、协作等人格健全特征的儿童,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而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宣泄不良的情绪,以及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我们经过多次的“情境冲突”方面的讨论,发现幼儿会逐步学会怎样更好地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自始至终让自己保持愉快的、轻松的心情,并快乐地生活。另外,游戏活动还会为幼儿表现出的兴趣以及特点和探索个体自我的发展道路等提供途径以及机会,它可以满足幼儿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对于幼儿不仅仅是“好玩”或“娱乐”,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对自己的信心。尤其是自主性游戏,是让幼儿在创设的游戏环境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以及兴趣,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地选择游戏的内容,并用自己的方式开展游戏的活动。另外,在与游戏材料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分享游戏的快乐以及学习彼此的经验,并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探索兴趣,促进幼儿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我们知道,游戏一般都是带有一定情感的,儿童在游戏中能帮其解决心理矛盾,调整消极的情感。另外,游戏在儿童智力、情感、身体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的发展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于儿童的良好个性的产生以及发展,同样是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并且,游戏对于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等也有着其他的活动所无法代替的功效,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全面健康发展的新世纪的主人。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gaokaoziyuan/54228/

高考时间推荐文章

高考时间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