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集合3篇

发布时间:2023-01-09 来源:教学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学设计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集合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中职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样就导致课程思政和专业教育分隔开来,致使两者之间相互脱节,再加上如今中职学校对课程思政开展的也不够全面,现在将课程思政和道德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课程教育中,将思政教学转变为课程思政,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发生协同性的作用。本文从中职学校课程思政的情况出发,注重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以《儿科护理》课程为例,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其思想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重点强调了要坚持把课程思政工作贯穿于专业教学过程中,并注重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并让课程思政和专业课程同步开展和实施,从而形成相互协同的作用。本文立足于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上,思考如何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并展开了以下教学设计和实践。

  1.中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是指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程过程中对学生三观的引导教育,让专业课程教学形成“思政”新格局。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体系,其中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学,这样一来就对专业课程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从专业课知识点中发掘出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从而进一步促进课程思政的顺利进行[1]。

      儿科护理是一门研究小儿健康保健、生长发育、疾病护理和疾病防治的护理专业课程,此课程开展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基础护理的技术和知识,从而为小儿实施更加优质的护理,更增强小儿的身体素质,降低患儿在临床中的发病、死亡的几率。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儿科疾病不仅发病快,而且具有迅速发展的特点,再加上患儿的年龄比较小,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症状和诉求,这样看来儿科护理要比成人护理更加复杂,难度较高[2]。《儿科护理》课程作为护理专业中的重要部分,在临床护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要想在临床儿科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思政素养,这样一来在《儿科护理》课程中全面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帮助护理学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更能让其更准确的把握相关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改善儿科护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提升护理学生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平。本研究中将《儿科护理》课程进行进一步的整理,以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课程思政为主要的目标,对《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展开重新构建,并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现等方面开展探讨。

  2.“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2.1教学目标设计

      《儿科护理》课程教学旨在为社会重点培养操作动手能力快的护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力、紧急应变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3]。在《儿科护理》课程中开展“思政”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充分发掘《儿科护理》课程的思政内涵,并在课程教学中全面融入护理专业教育和课程思政,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品质。我们都知道临床儿科中护理服务的对象都是小儿,认知能力差、年龄小,所以说儿科护理人员更需要具备很强的综合能力,这样才能够为患儿提供更加优质和舒适的护理服务,因此在《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除了让护理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之外,还应当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两者充分结合,能够提高护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思想觉悟,从而达到知识和思政共同育人的目标。

  2.2教学内容设计

      《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在实施过程中,要选择培养护理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更要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对护理理论的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思想道德。在加强对护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后,护理学生才能够从容的面对各项护理工作,更能让护理学生更好的了解患儿的需求,从而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4];还需要有效培养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论,遵照“思政”教育的中心主旨,培养护理学生成为具有道德品质修养的人,在“思政”教育联合专业教学过程中,帮助护理专业学生建立职业理想,培养护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所以课程教学与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的“课程思政”之外,更要注重对教师思想道德意识的培养,在“思政”教育内容实施后,能将思政理论和专业知识协同起来,共同发挥教育作用[5]。

  2.3教学方法和手段设计

      建立《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方法体系时,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融入课堂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育人途径,反映出教书育人、思政育人的主要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上线下学习学习、分享,可将与本课程有关好的思政案例、思政教育电影、思政视频播放,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融为一体,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法等开展教学工作;护生在医院见习时,需要医院、社区托幼机构与学校共同推动实施思政教育,通过带教老师的示范教育,进一步提高护生的人文素养,致力于将宏观的思政工作转化为具体的课程思政,从而培养护理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2.4学习评价实施

      在中职护理专业中实施“思政”教育,通过护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让教师全面考核护理学生在护理工作中的思政能力,根据设计好的考核评价量表进行评价,思政项目中主要包括护理学生接待患儿及家属的态度、操作指导、沟通能力、综合素养、自我调节能力以及出院指导等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和养成护理学生的思政素养。

  3.教学设计实例

  3.1育人目标

      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为: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其主要是在培养护理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能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素养;培养护理学生对患儿的爱心、耐心和细心等素养;培养护理学生良好的沟通技巧和能力[6]。

  3.2教学步骤

  (1)课前任务

      选择我校2019级护理学专业的学生120人,其中2019级护理7班中40人(普通班),其中2019级助产1班、2班中80人(实验班)。普通班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则采用融入思政元素的护理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全面的教学活动,分析和对比两个班级学生的思政能力评分。

  (2)热身活动

      根据《儿科护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在编写教学案例的基础上,通过角色扮演、案例考察等教学手段开展小组讨论等课前热身活动,以此培养护理学生的思政精神以及思政能力。比如将普通班和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分组,每组5人,其中普通班为8组,实验班为16组,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前开展讨论的热身活动。

  (3)课程学习

  ①研究方法

  普通班采用传统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则采用融入思政元素的护理教学法,具体措施为:建立“思政元素与护理知识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全面优化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学法,从根本上保障教学的完整性,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并树立正确的三观。

  ②研究结果

  在教学之后,普通班的思政能力评分为(82.14±1.85)分,显著低于实验班的(97.05±6.21)分,两组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体现强调“思政元素”护理教学法实验班学生比传统教学法普通班学生在思政能力方面有所提升,见表1。

  表1   2组护理学生思政能力评分对比(±s,分)

 

 

  (4)尝试应用

      在中职《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体系中,通过将思政元素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后,能够帮助护理学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想观念,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

  (5)作业布置

      在实施《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之后,在课后阶段,教师还应当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作用,进一步扩展护理学生的学习范围,比如指导护理学生查阅课程思政课程的资料、指导护理学生多阅读与思政课程相关的书籍等,从而让护理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能够进一步进行思想道德教学,从而培养他们对思政课程的接纳能力,更进一步调动学生对课程思政课程学习的积极性[7]。

  3.3评价实施

      采用我校自制的“思政道德评价表”(见附一)来在教学之后评价学生的思政能力评分,评价的方式主要为自评和他评,其中评价的主要内容有:认为思政课程的必要性、思政课程能培养哪几项素质、思政课程的帮助、自身思政情况等,并针对这四项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表明学生的思政能力越佳。

  3.4教学设计反思

      中职课程思政不仅是思政教师的职责,更是每一位专业教师的任务,在培养护理学生的职业道德的同时,更要培养其良好的思政能力,在实施儿科护理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教学,在其中融入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究,开展“课程思政”,通过整合思政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思政能力[8]。

  4.结束语

      总的来说,“课程思政”是我国教育中的一项重点,积极推动“课程思政”是每一位在岗教师的工作职责,旨在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中职《儿科护理》课程中,专业课与思政课一样具有育人任务,做好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的相互融合,能够帮助护理专业学生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并在提高护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的基础上,全面提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让护理专业学生更好的服务于医疗行业。

  【参考文献】

  [1]冯敏华,周国莉,舒尔平, 等.高职《儿科护理》课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J].高教学刊,2019,(26):181-183.

  [2]解源源,孙伟娟,杨赛楠.将“思政”元素融入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实践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21):140-141.

  [3]刘丹.医学专科院校儿科护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讨[J].饮食保健,2019,6(46):275-276.

  [4]冯敏华,周国莉,舒尔平, 等.基于人文关怀的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构建及实施效果分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12-113.

  [5]杨丽娜."课程思政"视角下《儿科护理学》课程提升护生职业素养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9,(33):171-172.

  [6]陈雨,黄金龙,许洪伟, 等.人文精神教育内化于《儿科护理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医药科学,2020,43(5):54-55,57.

  [7]季东平.高职院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学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24):193.

  [8]崔杏芳.儿科护理学教学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立[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7):253-254.

【篇2】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摘要:“互联网+”教育理念的普及,使得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应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提前做好人才教育实践管理布局,提高信息化思维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实践应用水平,从而让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有效适应教育发展的新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现今,“互联网+”信息应用普及,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契机,紧抓时代机遇迎接时代挑战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方向,对强化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期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必要性

  (一)满足多元化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培养需求

  艺术设计是集艺术、技术、科学为一体的专业学科教育,其主要课程包括艺术学、史学及哲学等多项教育内容。由于其涉及教育内容宽泛,在人才教育培养方面必须基于行业发展做好教育布局。互联网的发展为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提供新的契机,同时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高校亟需做好“互联网+”背景下艺术设计人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思考,提高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的对接能力。以现有教育发展现状为载体优化教育体系,不断强化人才培养时效性、有效性,保障人才教育培养能够适应当前就业环境,为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工作高质量推进做好充分铺垫[1]。

  (二)提高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弹性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不同于传统意义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培养,其本质是强化学生艺术解析与创作能力,使其能更好发挥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从而融入艺术设计实践之中。因此,艺术设计专业更突出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要根据学生专业学习能力及艺术表达能力,合理调整教育培养方案。在此过程中,保持教学课程内容弹性及教育结构弹性化调整,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核心关键,也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融入教育发展新环境的必要条件[2]。除此之外,采取灵活的教育规划布局方案,有利于促进艺术设计教育实践、理论教育培养的双向推进。

  (三)完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发展体系

  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加,我国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已经形成以行业发展为导向的教育培养机制,进一步将企业教育、高校教育进行一体化融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联动能力。加之近年来信息化教育发展普及,使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因而,新时期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势必要结合未来发展形势,从最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着手,完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合理调整高校、企业之间的关系,加强高校教育与行业发展内容联系,使其教育体系更加完善,能更好为专业教育发展夯实基础。

  二、“互联网+”时代下,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实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具备良好艺术感知及艺术创作能力

  互联网+时代对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概念上理论知识学习,实践操作能力将成为衡量专业学生艺术设计能力重要标准。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方向应从满足阶段性人才培养应用需求转向人才教育培养长效化推进,提高专业学生艺术感知能力、艺术创作能力,聚焦教育培养核心重点,不断加强“互联网+”教育体系下人才教育培养实践能力。利用网络教育突破现有教育条件下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限制,提高高校专业教育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合理化运用。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实现系统化整合,从根本上将“互联网+”教育思想理念融入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不断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提供多元化教育保障。

  (二)掌握各类计算机设计软件操作及使用

  计算机应用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对提升专业能力建设将有着积极的作用。所以,专业学生必须能熟练的对Photoshop、Coreldraw、Fireworks、AutoCAD以及3DMAX等软件进行操作。同时,切实掌握计算机技术应用操作逻辑,可以保障对各类艺术创作软件有足够深入的了解,以便更好的使用计算机软件功能。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体系的形成,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应用需求,将朝着更广泛网络大环境进行推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所需掌握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也必须达到新的高度[3]。

  (三)具有优秀个人道德品质及优良艺术审美水平

  素质教育是我国人才教育培养之根本。学习能力决定学生专业技术水平,而个人道德品质则决定学生在未来专业岗位中能否发挥出自身专业学习潜力。传统人才教育培养模式,主要利用高校教育平台对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衔接,从而实现学生个人品质的提升。因此,新时期基于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素质教育培养,可以通过互联网自主学习,对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方面学习成果进行考验,并结合学生日常学习表达对学生个人品质做出评估。该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理解及革命精神文化内涵汲取,将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艺术审美能力提高提供一定教育帮助[4]。

  三、基于信息化发展,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一)高校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育实践配套设施尚不完善

  艺术设计专业对教育实践的设备建设有严格的要求。以Photoshop软件为例,该软件实际操作对计算机设备中CPU、内存及硬盘三项基础构件使用有较高要求。根据Adobe官方网站公布的Photoshop软件使用要求,中央处理器最低运行主频应达到2.5Ghz以上,核心数应达到四核四线程或四核八线程,方能保障Photoshop软件使用的稳定性。而内存方面,则应满足数据带宽为12.8G/s的使用效率。硬盘方面,传统HDD硬盘并不适用于Photoshop软件稳定操作,必须基于硬盘使用特性采用SSD硬盘方能确保Photoshop软件正常使用。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根据单一专业教育需求,投入大量资金资源用于教育实践并不符合高校教育发展利益诉求,也无法保障高校信息化计算机设备应用实践有效性。

  (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规划布局不合理

  网络艺术创作是未来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高校应基于网络艺术创作与教育,充分做好教育实践应用的准备。当前,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院校,对于网络艺术设计重视程度较低,甚至对网络艺术创作在思想上存在歧义。同时,部分高校对“互联网+”教育发展时代背景下信息化教育资源运用能力不足,无法将信息化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艺术设计专业信息化教育培养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从教育结构方面做好教育体系优化,提高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应用理念的实践普及,有效弥补单元化教育管理不足,开辟网络艺术创作教育的新形式。

  (三)课程设计的信息化教育互动能力不足

  教育互动是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环节。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要求学生能将自身对艺术的理解融入艺术审美及创作中,从根本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学习及探究能力。“互联网+”教育理念在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方面的融入,在内容上为专业教育互动创造了新的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教育互动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能对艺术思想进行全面学习。但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部分高校仅仅把“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化教育作为一种教育资源补给方式,未能充分发挥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育的高效化优势,缺乏良好教育互动与教育引导,导致信息化无法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方面起到积极的教育导向作用,使信息化时代艺术设计教育互动能力大打折扣。

  四、“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对策及路径

  (一)强化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

  高校与企业人才培养协同发展,其目的在于将企业资源引入高校教育,完善高校教育实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高校与企业之间教育发展联动能力,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能更好的满足企业需求。在此过程中,高校应主动承担起与企业对接,利用互联网平台,聘请专业在岗员工开展辅助教学。同时,采用教育实践方法融入高校课程教育体系,以网络教育培养及线下教育实践为中心,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学习能力,确保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能处于同一高度,为专业教育的高速发展奠定良好教育根基[5]。

  (二)建立政府主导下的产学结合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产学结合在教育方法上满足了互联网时代的教育要求,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提供必要帮助。产学结合的一体化教育培养实践,可由地方政府部门先做好主动工作,将部分市政项目建设及社区服务工作,纳入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实践体系,提前对部分专业实践内容进行了解,并基于市政工程建设听取部分高校学生设计意见。一方面通过对学生的设计意见进行分析从而指出高校教育不足;另一方面,亦可帮助学生更好强化自身学习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建立统一的教育学习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实践学习动向,并为其纠正学习错误,从而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未来阶段进行自我完善创造积极的教育条件。

  (三)创新“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多元化教育培养新形式

  高校必须重视互联网信息体系发展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影响。同时,将网络艺术设计纳入到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体系,从根本上推动网络艺术教育及线下课程教学的双向融合,以教育创新为载体,创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形式。以网页艺术设计为例,可将高校学生使用较为频繁的互联网网页作为模板,进行网络艺术创作教育延伸。在专业教师指导下为学生提供专业网页设计帮助,使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实践能更好贴近实际的教育发展环境,切实以行业发展、学生学习诉求为中心,开展多元化艺术设计教育实践。

  五、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理念下的艺术设计教学实践,应以信息化教育发展为载体,开拓新的教育实践路径,提高教育实践课程与理论教育应用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加强信息化教育培养实践能力,不断拓展科学教育实践布局,进而使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切实与行业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参考文献:

  [1]王倩,路申鹏.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下的实践与反思———“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在广告策划与创意设计课堂教学改革中[J].艺术科技,2019,(15):8-9.

  [2]谢志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美育改革创新的策略探讨———以艺术设计专业群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9,(03):126-127.

  [3]胡冰寒.艺术设计类学生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下的教学模式实践性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02):864-865.

  [4]疏梅,张佑民.“互联网+”背景下多媒体设计与专业的嬗变—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92-93.

  [5]陈曦.新时代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23):122-123.

【篇3】高职《儿科护理》课程思政教育的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

  课程思政,就是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等方面教育。2019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职业教育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因此,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必须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放在首位。国际护士协会指出,护士4项基本职责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因此,护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技能,更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儿科护理》是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我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以未来护理职业素养提升及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临床护理专家合作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提炼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润物无声”地进行育德实践。

   笔者作为课程带头人,现将我校儿科护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思考与做法报告如下。

   一、课程教学设计

   1.1德育为先,能力本位

   能力素质是高职教育中需要高度重视的,课程团队改变传统的重理论传授、轻能力素质养成的观念,重视能力素质培养,将课程内容合理整合,采用理论与病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着重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1.2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是课堂的主体,而本课程团队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启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解决;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有效激发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1.3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

   从高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团队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调整,同时采取病例分析、临床不良事件反思、仿真实训以及临床见习等方式与前导后续课程相衔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临床思维能力及良好职业素养,注重其未来可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基本思路

   2.1在课程教学文件中强化价值引领功能

   在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中充分体现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

   2.2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强调、强化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独特作用,与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产生合力。教学实践中,我们课程组达成的共识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做好课程思政,但不能把课堂变成思政课程课堂。

   2.3加强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其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教书育人实施的主体,也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儿科护理课程教师应积极通过学校搭建的课程思政工作平台,与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组建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形成良性互动的课程教学团队,并利用多种途径与其他院校同仁经常性交流探讨,不断提升专业课教学中的育德能力。

   三、课程思政做法

   3.1引入正、反向临床经典案例及社会热点事件

   课程组教师和行业专家一道,不断挖掘《儿科护理》课程的育德功能,不断优化课程建设搜集并精选正向、反向临床经典案例,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如:敬业、奉献、责任意识、视患如亲等。例如,在学习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这一内容时,正向案例选取“林巧稚与五胎妈妈”,而反向案例选择“关键的24小时”。由此来引导学生要敬業,要有爱心、责任心。

   3.2小组协同,团队合作

   教学中采用团队学习法,使得每个人责任扩大化,更加积极进取,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此来促进学生沟通表达、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等核心职业能力的提升。

   3.3设置情境,角色扮演

   对人的尊重、认可、关心、爱护是现代文明社会的标志,其必要性、重要性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最为突出和显著。教学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进行富含人文精神的情景模拟扮演,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的三结合。

   3.4多元化评价,凸显德育为先

   在对学生的评价中,纳入德育/素质标准,当素质要求不达标时,总体考核结果即为不合格,强化学生对自身的素质要求。

   四、课程思政效果

   通过探索和实施“课程思政”,建立起行之有效的注重价值引领的教学模式;改革后的教学文件全方位渗透德育元素,落实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切实保障全过程育人;课堂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既是经师又是人师;师生更加享受每一节课,营造出更加和谐的课堂氛围和更加融洽的师生关系;打造了一支专技结合、结构合理、师德高尚、学风优良、具有创新精神、较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的优秀教学团队,为“培养适合临床的高素质护理人才”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我们也期待,改革成果可以在其他课程应用推广,带动更多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更多的学生受益,最终是社会各用人单位和广大患者受益。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shiyongwendang/168113/

教学设计推荐文章

教学设计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