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汇编三篇】

发布时间:2024-04-15 来源:观后感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观后感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观后感】

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1

开头的红旗缓缓飘扬,明亮又温暖,王菲的歌声仿佛穿透时光而来,静静流淌出了这七十年的历史。

黄渤的演技没话说,国旗升起的时候,我看到身旁许多人和我一起落泪;张译的台词虽然少,但眼神戏足以感染观众;女排单元用了小朋友的视角,但不失笑点和激动人心;其实看了这一段时间的新闻,回归单元是我最期待的一部分,惠英红与任达华展示了爱情与家国之情的融合,回归仪式承包了我所有的泪点,当国歌奏起,朱一龙饰演的护旗手坚定敬礼时,我已经不自觉泪目;葛大爷宝刀未老,非常值得一看;白昼流星的两位小鲜肉也牺牲巨大;护航讲的是女飞行员的故事,宋佳和佟丽娅真的是又飒又美。顺便一提,本片的各单元都用了大量的方言口音,我觉得很有心意,又接了地气儿。

本片的总制片人是黄建新,导过许多的爱国大片,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无一不是大人物、大场面、大历史,正能量虽然满满,但总觉得少点什么,可能就是共鸣吧。历史书上的许多情节和内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伟人们的丰功伟绩,我们感动之余,只有钦佩和仰慕。

但《我和我的祖国》这部七合一电影,虽然也是选材于许多的重要历史,但却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借平凡普通的“小”人物之眼,讲述着这些惊天动地的“大”事。

每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们,都仿佛在这些历史背后,隐没了姓名。他们是彻夜奋斗的技工,是隐姓埋名的科研人员,是守在电视机前为国助威的观众,是护卫国旗的将士,是热心的出租车司机,是无缘出征的备份飞行员……他们是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是许许多多的“我们”。

曾记得之前有一位台湾女作家宣扬过:“不在乎大国崛起,只在意小民幸福”。但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驳,只有许许多多的“小民”在一起,才有了所谓“大国”,只有“大国”有了安康,“小民”才有幸福。“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2

我们的祖国有着56个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我们的祖国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从一个一穷二白的穷国到一个繁荣富强的亚洲强国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的考验。我们的祖国在灾难面前坚强不屈,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人民紧紧地揽于怀中,用坚强的凝聚力使我们的人民众志成城,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胜利。

特别是改革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使人惊叹!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一座座雄伟的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一条条高速公路画出了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5.12大地震让世人看到了祖国在灾难面前无所畏惧、万众一心的感人场面。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实现了祖国的百年梦想,中国运动健儿出色的表现,为祖国增添了无穷的光彩,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迈入新的里程碑。

我们的祖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新一代要更加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用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的祖国走向更加光明灿烂的明天。

我爱我的祖国,我祝福祖国妈妈永远光彩夺目。

我和我的祖国相遇观后感3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作为共和国的军人,总有一股难以掩饰的激动和兴奋。过往的岁月匆匆,很少静下心来想想这件事与我的关系,想想这个至关幸福、荣辱,乃至生命、命运、前途的根系所在。

我深知,新中国的诞生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她诞生前多灾多难、列强瓜分、民不聊生;新生后,她生机勃勃、自由独立、人民幸福。新中国以她不可抗拒的力量,挺立于世界东方,为人民带来了扬眉吐气之豪迈,春光永驻之幸福。新中国赋予我们的光环,那种当家做主的美好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包裹着我们。面貌一新的河流山脉,都有改天换地的回响。我们每个人的血液灵魂,也无不与新中国相融相牵。我们常把她比作母亲,是多么的恰切美好。

关于这段历史的变迁,我有深刻的记忆,至今仍刻在我的脑海里。

我出生在抗日战争末期。战争带给我的是流离失所,惶惶不可终日。很小的年纪常常是跟着父母躲“敌情”,衣不遮体,食不果腹是常有的事。每天都战战兢兢,有大祸临头的预感。一天,敌人进村了,大人们都集中在村头的大庙里,母亲把我推进家里的门后边躲避,小声叮嘱我:“千万不要出来,日本鬼子会杀小孩子的。”

这样的苦日子不知熬了多久……

终于有一天,传来振奋人心的大好消息。隔壁的二爷站到场院的草垛上,高声地喊着:“解放了!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大家听听,北京放礼炮了……”大人小孩从屋子里冲出来,围在二爷周围听新鲜。二爷兴高采烈地喊着:“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胜利了,国民党垮台了!乡亲们,好日子开始喽……”自打那天开始,我幼小的心灵刻上了新中国的烙印,家对于我来说,有了安全感和神圣感。

时光荏苒,我在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在春风春雨的哺育下,由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在这个大熔炉的冶炼下,又成长为一名诗人、作家。我清楚地记得,我在填写加入“中国共产党”志愿书时,填写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申请表时,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出国访问时,“中国”二字涵盖的不仅仅是地域概念,更是镀上新光辉的崭新面貌,乃至是崇高、神圣的代名词。就在这笔尖划动的时刻,我瞬间感到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几十年走过来,道路长长,风雨相伴。仔细想来,每一步都离不开新中国的搀扶,我所写的每一首诗,都拂荡着她的脉动,都是她前进步伐的投影。她护佑着我的脚步,我回馈给她深情的拥抱。

我最早是战士诗人,诗是我对祖国的承诺,我要歌唱阳光,歌唱雨露,歌唱金戈铁马的劲旅,歌唱脚下这片新生的土地。我永远记得,我生命的幼儿时期是扎根在旧社会的,苦难与血泪奠定了我新旧两重天的概念。因此,我懂得苦与甜的滋味。我要奔走在炮火交织的征途上,唱出当代军人的风采,我要把生活变成诗。

我想起诗集《星星,母亲的眼睛》产生的经历。那个时候“战士与祖国”“祖国与我”的关系经常萦绕在脑海里,总想以战士的名义报答新中国的恩情。冥思苦想中,猛然想到,母亲生了我,祖国养育了我,祖国不就是我的母亲吗?这样,把祖国这个伟大的形象与母亲置换,就有了“星星,母亲的眼睛”的意象。就有了如下诗句:“宇宙是母亲高傲的头,月亮是母亲头上的发簪,太阳是母亲梳妆台上的金镜,星星是母亲深情的眼睛。啊,这就是我的母亲。”“夜多黑,我持枪,屹立在高山之巅、大海之滨,如磐的黑夜在我的枪口里监禁。”应该说,这部诗集是我对新中国的真情表白。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家一定记得1998年夏天那场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就是在那场生死决战中,涌现出抗洪英雄李向群。他以20岁的年龄、8天党龄,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时代壮歌。社会舆论认为,李向群是改革开放后富裕家庭的子弟一心报国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民族的、的、时代的精神和主动奉献、勇于牺牲的高尚品德。自然,李向群走进了我的诗行里。

当时的解放军出版社把李向群的事迹作为重大选题,准备出版一套包括通讯、故事、评论、诗歌的丛书推向社会。我主动请战,担任了写一部长诗的任务。

那时,我想到马克思的一段话:“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正是这段话鼓舞了我,激发了我的创作雄心。

我认为,李向群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累倒在抗洪大坝上的。一想到他,就有一股难以抑制的激情奔涌;一想到他的牺牲,就有不尽的泪水纵横。日里夜里,我掩埋了自己,把自己埋进诗涛浪海里,布局了《大堤魂》《琼崖魂》《民族魂》《军旗魂》等架构,又酣畅淋漓地与汗水泪水一起,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形象。我用了18个日夜,写出了3000行的长诗《一个士兵和一个时代的歌》,这本书和其他三本书一起印发。当时,《解放军报》《新闻出版报》《文艺报》等,都报道了这部长诗出版的消息,有的报刊选发了其中章节,为我的付出和创新给予了赞赏和肯定。

同样,追踪红军长征足迹、颂扬红军铁血精神的长诗《遵义诗笔记》,以及缅怀革命英烈的《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也是我把英魂举在头顶上,揣在心窝里而创作出来的作品。

当前,伟大的新时代在召唤我们,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天空。我会乘东风而飞翔,抚群山而歌唱,为强起来的新中国奉献一位军人的华美诗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shiyongwendang/230127/

观后感推荐文章

观后感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