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21-11-28 来源:教师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聘就业 > 教师招聘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教师招聘】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是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的论文精选,主要谈小学语文的教育教学。文章围绕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教师的上课、备课,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写作教学等展开,系统阐述了作者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方法和心得。下面是520作文网为大家带来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在我的思想中,我一直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小学阶段最容易教的学科,不就是简简单单认字、组词、朗读、习作,其实和摄影挺像的,专业人士叫摄影,普通的就是拍照,而我对语文的认识也仅仅停留在“拍照”的阶段。在这个特别的假期,静下心来阅读了俞琳名师工作室提供的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拜读了这本书后,彻底颠覆我对语文的认知,教好语文“没那么简单”。趁孩子熟睡的时候,我起身坐在客厅里享受这样的时光,“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点倒和于老师观点一致,因为读书沙龙的书是要循环的,所以我边读也边将自己认同的观点记录在笔记本上,尽管时间飞逝,岁月无痕,但假以时日将所闻、所感、所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便能“岁月有痕”。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的确,教育不就是贵在坚持、重在耐心吗?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少了于老师那种对语文教材的钻研精神,擅于“省时间”的信手拈来我比较认可的他人的“教学设计”,而忽略了我自己的学生的基本学情。读书少、思考少、研究探讨更是仅限于每次的教研课,故步自封在自己圈定的教学课堂以及对语文教学的认知里。“四、三、二、一”这是于老师书中谈及的观点,一堂语文课、一篇课文,40%是全班学生时候能把课文读好、读熟,而这最重要的40%我们大部分交给了家长,留给了课后预习,课堂上的检测也只是以偏概全,没有真正的了解到每个孩子的掌握情况。然后30%的是字词句是否落实,20%是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最后10%才是课文内容是否理解。这样一个比例才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得不反思,我们经常备课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如何解决难点问题,如何落实重点,难怪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数学能考100分,语文则是90分边缘,他对语文的重难点毫无兴趣。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无论怎样与“读”绝对密不可分,一堂阅读教学课,没有读书声、没有反复的朗读、品读、悟读,怎能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呢?书中讲到,要让孩子善读,体验读的乐趣,从兴趣的激发到语感的养成,在读中找到通过朗读带来的被认可的参与感,从而提升孩子表达的自信心,获得成功的体验,这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

  市面上也有很多的口才速成班,吹捧如何能短时期的让孩子大胆发言、出口成章。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坐在台下听他人的无稿发言或者演讲,别人的侃侃而谈,引经据典,文字间流淌着逻辑思维,像极了一幅思维导图。这不是他背熟了一篇稿子,而是他胸中有墨,心中有书,呈现出来的仅仅是他那汪洋大海里的一缸水而已。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贵在读,重也在读,在读中积累,其实就是语言的积累。于老师也说,积累就是背诵、积累就是海量的阅读,仅依赖于课本上的文章那远远不够,其次就是除此之外,就是反思,读有所思、读有所感,将所思所感用文字的方式凝固下来真的是人生教育路上的一笔财富。曾经我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坚持每课一思,记录班上的趣闻,现在翻看的时候点滴的经历和成长都历历在目,“岁月有痕”真好。

  “见字如见人”,书写的重要性不言而论。针对这一观点,我脑海中回忆我身边朋友的书写,从他们的书写和他们的性格进行比对,真的比较吻合。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没有规范的学过写字,从握笔姿势的去规范、从字的间架结构去观察、从描红中去体验、从展示中去得到肯定,从而培养孩子对写的兴趣。于老师的书中有这样的做法,我觉得很适合也可以借鉴,晨读之前开始十五分钟的写字课,一到教室就沉浸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屏气凝神,开启新的一天,朗读能让教室优美,而写字更能平复孩子的心境。写完后下午集中的点评、个别的展示、每个人作品的圈点勾画,让孩子们爱上写字、爱上语文,让书写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习生活中美好的回忆,使成长的过程中更稳重不浮躁。

  最后,我想说,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静心修好自己的专业,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做一个“摄影师”而不是一个“拍照人”。从今天起我们要先开始勤阅读,开始下笔写写教后反思、记记教学趣事,要先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只有浑身书香、满腹翰墨的我们,才能够将孩子们带领进那个充满知识、充满乐趣、充满诗书芬芳的语文世界。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工作二十余年,读了于永正的《我怎样教语文》体会颇多,总结如下:

  一、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读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左友仁的普通话应该说不算好,但他朗读《小珊迪》一课却能催人泪下!他说:“我每备一课,都是认真地朗读,不读上二十遍是不肯罢休的。”读上二十遍,深刻地领悟教材,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很少能把教材读二十遍,往往一看课文,再看教师参考用书或者教案,或者三新一点通,就去上课了,如何能保证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张天若先生就提出了著名的“四三二一”语文教学评价标准。他把“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作为第一条标准,占40%;把“字词句是否落实”作为第二条标准,占30%;把“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解决”作为第三条标准,占20%;把“课文内容是否理解”作为第四条标准,占10%。

  只有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这些都强调了读的重要性,先把课文读熟,读通顺,读出感情,再品味尝读,抓住在文章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精彩之处,再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进而读写结合进行仿写,再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学一遍文章阅读类似文章4-5篇,深化学习。

  我认为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时,读得太少,授课太匆忙,讲解多,感悟少,背诵积累少,课外阅读不到位。教师没有利用好早饭后读书、背诵的时间,目标不够明确,教师自己也没有读背到位。

  二、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方法的指导

  (一)纠正错别字的一点做法

  训练学生正确书写和运用字词,正像瓦工要熟练地将一块块的砖石砌墙,就必须多参加盖房的实践一样,于永正老师每节语文课,都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听写几句话—几句带有学生易错易混的字的话。这些句子或片段,一般都从课文中挑选,有时根据需要编几句。由同位学生互相订正,允许争论,实在拿不准的,向书本或老师请教。用听写这个办法纠正错别字,要比抄写效果大得多。

  (二)示范是最好的教师

  于永正教师总是以声情并茂的范读,感染并引领学生品读课文,我深受启发。小学语文教师要求高年级的学生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上课时我总是先示范——创造性地复述某一片段给学生听。

  示范性还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板书、作业批字要尽量写规范,美观大方;造句,多数学生感到有困难,这时就有必要做示范;书上要求背诵的段落教师先背;老师写“下水文”经常练练笔,写写日记,笔记;学习过程的示范——查字典,思本义,联系上下文想含义,结合课题和内容悟要旨。

  现在的教学中,真正能够做到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做到,真的很难,尤其在背诵、写作的示范,及学习过程的示范这些上面,往往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自己并不能够达到,教师需静下心、潜下心来提升自己的素质。

  三、力争做一名有耐心、和蔼、微笑的教师

  一位美国学者说:“教1遍不会,教10遍;教10遍不会,教100遍;教100遍不会,别忘了,还有101遍。”这句话的核心讲的是两个字:耐心。有人说:“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这句话如果成立,那么,笨也包括缺少耐心与和气。

  什么是教?不就是教学生学吗?什么是启发?不就是像给猜谜语的人提示一下,“朝哪儿猜”那样,为学生提供一点线索,揭露出一点端倪,鼓励学生去发现吗?

  适时而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微笑是阳光,“知识好比种子,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儿童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这时的播种,才能使知识的幼苗茁壮成长。”微笑的背后需要有老师宽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宽广的胸怀,豁达的气度,开朗的性格,丰厚的知识,诙谐的谈吐及端正的教学思想做支柱。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往往太心急,拔苗助长,苗死了,过于严厉,寒风刮起,学生只好裹紧自己,封闭自己,缺了沟通交流,或过于迷信强逼,逼迫学生学习甚至惩罚,往往效果不佳,能否适时点拨,循序渐进,春风化雨,阳光和煦,学生敞开心怀交流沟通,微笑引导,鼓励帮助,使学生迸出开窍的火花。

  总之,读于永正教师的我是怎样教语文,不仅让我思考学习语文应读加强读,方法指导,示范,更要做一名有耐心、和气、微笑的教师。我相信,教师的成长之路“路虽远,行则必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心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这几天,我读完《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就像参加了于永正老师主讲的语文学科培训。书中共有四辑,明确的教学理念,典型的课例细节处理,对语文课的写字、阅读和作文教学都有醍醐灌顶般的指导。读其书如见其人,于永正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什么

  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近十年,我一直都在反思,怎样去上好语文课,怎样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作为语文老师,要向于永正老师学习,从平时教育教学的点滴中去反思,更容易理解。语文教育,到底能给学生留下了什么?于老师回忆上过的十 几年语文课,已经忘记老师上过的内容。但他的语文老师给他留下了语言——认识了近4000个汉字,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语言资料——词汇;留下了较好的语感,使他不假思索地缀字成文 ;留下来认识和情感;留下了初步书写的能力和阅读能力(包括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了兴趣和习惯。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教的不仅仅是课文,而是语文。用教材教识字、教写字、教读书(包括朗读)、教表达,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因此,于永正老师十分重视朗读。是朗读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朗读让他们有了悟性。他还十分重视写字,重视读写。不管是培养学生哪方面的习惯,于永正老师都用尽心思去思考:如何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最大的法宝。

  二、 重积累、重反思

  于永正老师教了近40年的小学语文,提出了“五重教学”,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反复品读文中的每一句话,于老师那一句句朴实的话语,看似平淡,确实于老师多年教学中宝贵的经验。书中提及的一些现象、教学中的困扰,正是我们一线老师所面对的。所以“五重教学”,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甚至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去实践。下面和大家分享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

  1、重情趣

  于永正老师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太少,尤其缺情趣。他说的情,有两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对学生有情,是关爱学生,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则要关注教材,关注学生。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这是关键。课前功夫要下足,才能在课堂上引导、组织学生与教材对话。他说的趣,就是上课上得很有趣味,让学生愿意学。总之,“以情感人,理在其中;少些理性,多些情趣”。

  2、重感悟

  于老师认为,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于老师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

  3、重积累

  要做到有效积累,于老师认为有三要点: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刍”;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还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第二,重视课外阅读,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第三,注重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太少,再加上读书少,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

  4、重迁移

  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用语文课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和形成的感悟能力,去读课外书,去读报纸、杂志。于老师特别重视课外阅读,想方设法对学生进行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引导学生看课外书,还要求读过的书要留有痕迹,鼓励学生做读书笔记。他还特别重视作文训练。从模仿开始,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段仿写,如写一段对话,写人物的外貌,写一段场景,写与课文结构相同的一段话,用几句话把课文的意思概括一下,笔答课后的某个问题等等。总之,语文教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

  5、重习惯

  在教学中,于老师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他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于老师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 于老师还特别重视“身教”,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让学生读,和学生谈论时事新闻,谈论读书所得、书中人物。从小培养好这样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aopinjiuye/82538/

教师招聘推荐文章

教师招聘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