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三篇

发布时间:2021-12-06 来源:银行招聘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聘就业 > 银行招聘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银行招聘】

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多种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具有信用创造功能的金融机构。520作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1

  摘要:2007年,首先在上市公司施行的新会计准则,在多个方面进行了重要的调整。这一变革将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到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本文通过对新会计准则推行中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实行新会计准则的建议。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重点解读

  1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前提,以满足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和企业管理层等有关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规范会计行为和会计工作秩序,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为目的。基本目标是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并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这套准则体系是一部全面、规范、完整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它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强化对会计信息供给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知情权,有利于社会公众做出理性决策;有利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利于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反倾销问题;有利于金融改革和化解金融风险;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形象;有利于稳步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发展战略,全面提升我国会计现代化水平。

  2 实行新会计准则带来的问题

  2.1新会计准则面临的挑战

  2.1.1公允价值带来的挑战公允价值的引入影响多种会计要素在多种情况下的计量,从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识别其对企业会计报表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例如:①资产减值测试。资产存在减值迹象时,其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②金融工具的计量。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除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应收款项以及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之外,金融资产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③企业合并。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成本和被收购方的可辨认净资产均以公允价值计量。④投资性房地产。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⑤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换取职工提供服务的,以授予职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⑥收入。一般来讲,应收的价款与其公允价值相差较大的,按公允价值确定收入。⑦融资租赁。租赁期开始日承租人将租赁资产公允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租入资产的入账价值。⑧政府补贴。如果是非货币性资产的话,当然以公允价值计量。⑨非货币性交易。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均能可靠计量的,应当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作为确定换入资产成本的基础。

  2.1.2金融工具带来的挑战金融工具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从影响的企业类型来说,所有的企业都受到影响,并不是仅限于金融企业。从影响的会计要素来说,从最简单的现金、应收/应付账款,到债券投资、某些股权投资,再到复杂的衍生工具。公允价值的采用,尤其是采用估值技术,大量依赖管理层的判断。随着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复杂的衍生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其确认和计量对企业来说是比较新的内容,对金融工具的披露要求也非常详尽。

  2.1.3资产减值带来的挑战资产减值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原准则已经提出,然而新准则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长期资产的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这是与国际准则主要的差异之一,也是新准则最为突出的中国特色之一。企业需要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对存在减值迹象的资产以及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减值损失做出可靠的判断,对管理层来说是一个挑战。

  2.1.4合并带来的挑战对非同一控制的企业合并来说,被购买方的可辨认资产和负债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不论以前是否在被收购方的报表上确认,均需要单独确认。但需要识别可能没有包括在被购方原报表的事项,企业需要确定合理的技术和方法,分别确定新公允价值。如果收购的是子公司,企业需要设立备查簿予以记录,方便以后年度做合并。

  2.1.5分布报告带来的挑战新准则规定了分布报告的披露要求,可能会对企业信息系统的设置和相关的业务流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不但需要关注相关的管理信息,还需要记录并披露相关的财务和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按照要求对业务分布和地区分布进行区分,并区分主要报告形式和次要报告形式:业务分布承担不同于其他组成部分的风险和报酬;地区分布承担不同于其他经济环境内提供产品或劳务的风险和报酬。

  2.1.6实务方面的挑战其中主要包括业务步骤、企业信息系统和人员方面的挑战。首先对业务步骤进行改造,定制新的会计手册,整合新准则体系下的报告系统,执行可持续运用的流程:其次是企业信息系统的更新,要根据财务报告的编制和信息披露的要求认定新的数据统计口径,对于在海外上市的企业,需要确定两个准则下分别需要收集的信息和数据,而且怎样将这些信息统筹起来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起码在第一、二年会大大增加企业的操作成本,这是无法避免的;最后在人员方面,侧重于与下列人员建立有限的市场沟通机制,例如投资者,银行,监管者,信贷评级机构。要对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培训。

  2.2新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

  2.2.1新会计准则中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可能被利用例如,对通过货币交易的方式避开《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的行为没有加以约束。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时,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资产置换加补价的方法进行,这也是《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范的内容。假设子公司以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假设公允价为4200万元)的资产与母公司4000万元(假设公允价为3700万元)的非同类资产进行置换,同时母公司向子公司支付300万元的现金补差。按新准则规定,子公司应确认的重组收益为

  重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300-(300÷4200)×4000

  =300-285.171=14.129(万元)

  但如果子公司向母公司出售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假设公允价为4200万元1的资产,与子公司向母公司收购账面价值为4000万元(假设公允价为3700万元)的非同类资产同时进行(双方均按公允价成交),此种情况不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的范围,此时子公司确认的重组收益为:重组收益=收入-支出=4200-3700=500(万元)

  若考虑新购入资产(入账价3700万元)与所售出资产(原入账价4000万元)的成本差额300万元,子公司仍有高达200万元的重组收益,而按照新准则的规定只有14.129万元的重组收益,这极有可能成为公司调控利润的新手法。在这项交易中,出售资产与收购资产同时进行,资产与货币的流转机制和资产置换没有本质的区别,变化的只是名义上的交易方式,但该交易已经不在《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规定的范围。因此,笔者认为此种交易不能产生当期收益,所产生的 重组收益与非货币性交易一样均应计入资本公积。

  2.2.2新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利润的新规定所产生的问题

  2.2.2.1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一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这一规定掐断了企业通过计提、转回减值准备而进行利润操纵的链条,对于有效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2.2.2取消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对企业损益的影响。由于新准则中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就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企业通过变更存货计价方法调节利润的空间。笔者注意到,近期有些文章在阐释新准则时,提到“新准则取消后进先出法,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这一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等说法。但经过查阅新准则,发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新准则规定的是“企业应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也就是说,尽管与现行规定相比,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但企业有3种存货计价方法可供选择。既然存货有3种方法可供选择,则企业仍可通过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进行利润调节,并不会完全避免利润调节现象的出现。

  2.2.2.3确认债务重组利得并计入当期损益新规定对企业损益的影响。为了完善债务重组会计准则,填堵利润操纵之路,财政部于2001年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修订后的准则规定.债务重组中产生的债务重组利得,不再计入当期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准则的修订,对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行为,起到了强有力的遏制效果。这次发布的新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进入利润表。这样,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一旦获得债务豁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从而极大地提高每股盈余,甚至可能出现每股收益提高数倍以上的情形。新准则的这一改变,也许将会使债务重组浪潮再现市场,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也许会死灰复燃。因此,新准则实施后,仍需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债务重组行为。

  2.3新准则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障碍从准则本身来看,尽管金融业务系列准则、企业合并等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修订后的《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交易》也恢复公允价值计量,但鉴于《基本会计准则》确立了历史成本、稳健及实现原则,其他新准则又对公允价值采取规避态度。这表明,我国准则制定者仍然未能明确对公允价值的立场,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不尽一致,尽管准则制定者屡屡强调我国会计准则在制定和修改中将处理好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的关系,但实际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准则本身还需要协调。

  从会计人员的技术能力看,新会计准则大部分与公允价值有关,而公允价值毕竟是评估的结果,准则实施者不但是报表的编制者,在新会计准则下还是估价师,这需要增加报表编制者这方面的知识。此外,应有相应的数据库支持,以便报表编制者在对资产定价时选取参数使用,包括宏观、行业分析所需要的相关信息。

  3 应用新会计准则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3.1会计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强与有关行业监管部门的协调、沟通。近年来,银监会等监管部门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监管标准的国际化,但此次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对银行业、证券业等行业的财务报表近似于颠覆性的变化。如果监管指标体系未能及时跟进,则企业不得不实行双轨制,资源难以承受。

  3.2对金融行业等具有特殊情况的行业进行重点培训。此次准则体系的转换,这些行业会计处理的颠覆性变化,大量的新概念、新处理方法、公允价值的普遍应用,使得许多从业多年的会计人员一时也难以适应,建议参与制定会计准则的各位专家对金融等行业予以重点培训。

  3.3推动有关软件企业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会计软件。由于本次变化跨度很大,某些方面甚至超过1993年的转换,如贷款及应收款项采用摊余成本计量模式,现有的财务软件均不支持,因此建议有关软件企业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

  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2

  一、目前商业银行会计理论和实务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与英国、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会计规范体系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体系存在以下问题:

  1.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的主体主要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会计科目设置、账务组织结构、会计报表的种类和形式带有一定计划经济的色彩,侧重社会统计职能,缺乏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经营成果的分析和预测,难以满足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特别是近十年来商业银行在经营机制、经营产品、经营对象等方面进行不断改革后,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现有的会计账务体系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

  2.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在会计确认、计量标准,会计信息披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惯例相差较远,难以满足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二)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现阶段倡导的“一站式”服务,强调各项业务流程的整合,客户资料的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客户资产业务、负债业务的效率。然而,现行的会计科目主要按照个人储户、企业单位进行设置,将对私业务与对公业务绝对分割开,与当前大力发展个体企业、个人贷款的经营思路不符,不利于综合核算,不利于及时反映客户的综合信息,与现有业务的整合相矛盾。

  2.贷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产业务,贷款信息的准确反映和归类无论是对商业银行的管理者还是对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为了详细披露贷款信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对贷款信息的反映不得不采取多种分类标准,即既有从流动性出发的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又有从发放对象出发的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还有从资产质量出发的正常贷款和不良贷款。这种核算看似丰富详细,实际上却反映出各种信息的交叉和混用,不仅降低会计信息价值,而且面对新出现的业务更是一筹莫展,比如推行几年的贷款五级分类,只能通过台账反映,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上与其他信息共同存在。

  3.贷款利息收入的确认不能反映交易的实质,没有充分体现稳健性原则。商业银行规定:在各项业务合同签订以后,在规定的计算期内按照应计收入的数额确认营业收入的实现。这种收入原则更注重交易的形式和业务合同的签订,没有反映交易的实质;没有规定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否流入、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等体现交易实质的确认原则。其“正常和逾期半年内的贷款利息无论商业银行能否收回,都应确认为本期收入”的规定,不符合稳健性原则,给虚增收益、高估资产等违规行为留下了操作空间,以致加剧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

  4.存款利息支出的低估。目前,商业银行应付利息的计提一般都是分档次按照现行利率计算,而不是按照存款的原定利率和实际存期计算。近几年我国已连续七次下调利率,这种计提方法导致账面应付利息余额低于实际应付利息余额,不少银行的账面应付利息出现红字,形成虚增利润。

  (三)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制度存在的问题

  2002年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呆账准备金提取和核销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在具体执行中存在下列问题:

  1.呆账准备金提取制度弹性较大,不利于操作。按照五级分类标准计提的规定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有统一的五级分类标准和科学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机制。但是实际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五级分类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造成呆账准备金提取的弹性较大,人为因素较多,为商业银行操纵利润提供了一个途径。

  2.呆账准备金的税收制度不适应《办法》的需要。呆账准备金税收制度规定按照贷款余额1%的比例差额提取的准备金在税前列支,超过部分计算所得税时要进行调整。商业银行在此税收制度的约束下,为了利润指标或股东的意愿,必然会考虑眼前利益,尽量少提准备金,违背《办法》的初衷。

  (四)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过高计算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和风险权重的比值,商业银行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一方面高估分子资本值,另一方面又低估分母风险权重,从而放大了资本充足率。按照国际惯例,呆账准备金分为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种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的准备金只能是与特定资产减值无关的准备金,即一般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而我国商业银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制度中没有上述区别,没有针对特定贷款损失提取的专项呆账准备金,而是将其全部计入附属资本参与资本计算,这样就夸大了资本基础。

  2.资产质量披露的尺度无法把握。庞大的不良资产一直困扰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者。近年来,我国一些商业银行开始对外披露不良贷款余额,由于商业银行长期采用“一逾两呆”的分类标准,重视贷款的时间界定;改革后的五级贷款分类方法依赖完善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级体系,依赖操作人员的专业判断。而我国商业银行的具体操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掌握国际贷款分类标准的专业人才,难以做出公正、一致的判断。

  3.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滞后。①会计报表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披露会计信息的主要方式,然而受会计要素的限制,许多非财务信息如银行经营战略信息、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的变动原因、不确定信息如金融衍生交易、未来信息如财务预测报告等等未能反映在会计报表上。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附注几乎没有或者只是简单的几项,无法满足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要求。②我国对会计信息披露事项没有统一要求,即使是上市公司,表外信息的披露也并不规范,导致商业银行在信息披露时对有利的事项披露较多,对不利事项披露较少,或根本不予披露。

  二、商业银行会计改革的具体措施和对策

  (一)针对商业银行会计规范体系存在的问题

  1.推动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逐步推广和实施,参照国际公认的会计准则,加快对金融新产品的立法步伐。

  2.制定针对银行业特有业务的会计准则,保证会计准则的权威性和代表性。

  3.鉴于金融业创新的特点,商业银行的会计规范体系要始终贯穿及时性和适应性原则,不断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推出新的会计准则,并适时对已颁布的会计规范进行修改和调整。

  商业银行必须及时跟进新会计准则体系3

  摘 要:新会计准则体系基于中国国情,充分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涵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的会计行为和会计秩序将得到进一步规范,会计信息的质量和透明度有望得到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基础和平台将得以建立并不断完善,从而更好地满足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利益关系人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对银行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是引入国际标准的过程,有利于企业深化改革,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将对我国银行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银行业走国际化道路

  本次会计准则的制定及修订,充分借鉴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金融工具系列准则,其主要精神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内容已基本一致,这符合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中国银行作为我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已于2006年上市。此前,中国银行的控股子公司——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已经在香港上市。在股份制改造及海外上市过程中,我们深感会计准则对于企业管理和国际投融资活动的重要性。此前,由于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存在较大差异,国内企业到海外融资,其财务报表往往得不到认可,影响了国内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这次发布的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可以使企业在海外上市时按照国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与按照国际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之间的差异基本消除,披露的信息符合国际标准,这有利于企业进行海外融资,拓展国际业务,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化战略。中国银行在境外有众多分支机构,实施新会计准则有利于中国银行与国际先进同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有利于中国银行向建设国际一流银行的目标努力。

  (二)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高银行业管理水平

  新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经济行为确认、计量、列报的相关规定,要求企业必须进一步提升管理理念,加强风险驾驭能力。例如:《金融工具列报》准则规定企业必须披露每类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公允价值、流动性风险等业务管理信息。为此,管理层必须理解准则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其中蕴涵的科学理念,将这些管理理念运用到银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并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提高银行的管理水平,增强银行防御风险的能力。

  对此,中国银行在编制基于国际准则的财务报告中深有体会。详尽的披露要求对于企业改进内部管理理念,深化内部流程改革,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尤其是风险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管理层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关注银行运营过程中风险的变化,及时识别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风险,把各种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对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更高要求,财务报表体系更加完整,披露内容更加丰富、透明。这有利于加强监管部门、企业内部各层面、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与企业的沟通与交流,促进有效的激励、监督与约束机制的构建,有利于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四)新会计准则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良好形象

  从各市场经济国家来看,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不仅仅是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反映,也是企业形象的代表。这次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可以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升企业良好诚信的形象。

  二、执行新会计准则给银行业带来的挑战

  中国银行在进行国际财务报告转换工作中,在财政部、银监会等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债券资产分类计量方面、衍生金融产品按公允价值确认资产(负债)及相关损益方面、按照贴现现金流模型(DCF)和迁移模型(MM)提取贷款减值准备方面已率先满足新会计准则的要求。下一步,中国银行需要进一步完善上述工作并落实新会计准则要求的其他计量及披露要求。

  需要看到的是,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同时,其真正的实施工作将任重而道远。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绝不仅仅是会计计量模式的变更,更是对现有业务管理模式、管理方法、管理理念的一个巨大挑战。全面实施新会计准则,是一项需要全行员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财会部门及各业务主管部门都应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的研究,并对各自主管业务领域的方方面面,包括现有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电算化系统状况、税务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与新会计准则进行比照,寻找存在的差距,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新会计准则的精神要求嵌入到日常业务管理工作中,并借此契机,进一步提升银行的业务发展水平及内部管理水平。

  在贯彻落实新会计准则的过程中,银行业面临着四大挑战:是否具备足够的熟悉新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是否具备拥有丰富财务判断经验的业务人员;是否有合适的计量工具,准确测算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与摊余成本;是否有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新会计准则关于风险管理信息的披露要求。

  针对上述影响和挑战,中国银行将积极准备,全力以赴,采取多种措施,做好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落实工作。

  一是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及时修订内部会计核算制度,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并要把这一要求贯彻到全行的日常财会工作中。

  二是针对新会计准则组织全行范围内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高财会人员和其他相关业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确保新会计准则深入人心,会计人员熟练掌握。

  三是建立健全新会计准则体系贯彻实施的配套制度。中国银行将对各产品领域进行全面梳理,将目前的业务管理模式、操作流程、产品设计思路及电算化系统现状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比照,寻找存在的差距,研究具体的解决方法,借此全面提升中国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三、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难题及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

  (一)实施新会计准则面临的难题

  1.对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及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这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进行会计核算的难度。此外,新会计准则要求对衍生金融产品进行估值,这种确认和计量要求有完善的风险管理政策、金融工具估值技术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

  2.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会计准则大量引入“现值”概念,以贷款为例,如将贷款区分为未减值及减值贷款,由此涉及的信息维度将区别于传统上的应计和非应计贷款概念,由此所产生的贷款及应收息科目将主要反映“摊余成本”。为满足新会计准则的核算要求,同时反映与客户端的债权,商业银行将必须设置两套账目,这对商业银行的电算化系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其他,如复杂衍生产品估值模型的确定,也需要较高的系统程序来实现。

  (二)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

  1.公允价值计量问题。

  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同时,充分考虑了我国特殊的会计环境和实务特点。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下,许多交易或事项采取了完全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这在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公允价值相对容易取得的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实施比较容易。在我国,某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还有待提高,相关的配套制度还有待完善,完全采纳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会计环境还不是很成熟,因此,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于公允价值的引入采取了适度的态度。但应该注意到,公允价值在某些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尤其是非市场化资产的价值确定将依赖各企业的模型来估算和验证,为增强各企业财务信息的可比性,应为公允价值的获取机制提供较为详细的指南。

  2.监管政策配套问题。

  与新会计准则紧密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协调税收制度、监管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从目标来看,会计部门趋向于建立对银行财务状况的“中性”评估,监管部门从审慎的角度则更趋向于保守的评估。从方法上看,会计部门要反映过去交易和时间的结果,强调回溯性方法,监管部门则更关注未来,强调前瞻性方法。此外,公允价值的引入使得商业银行利润中包含大量的“未实现”损益,对这部分“未实现”损益,税收制度该如何协调等等,都是摆在监管部门与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去解决。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haopinjiuye/83711/

上一篇浦发招聘

下一篇银行工作计划

银行招聘推荐文章

银行招聘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