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3篇

发布时间:2021-11-28 来源:小学作文 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 小学作文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小学作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520作文网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希望对你有帮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被称为“至圣”,那么被称为“亚圣”的又是谁呢?(孟子)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却没有一人被称为“亚圣”,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孟子才被称为“亚圣”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了解他的思想,他的学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孟子的思想历经几千年,经久不衰,语文课本中的文章也经过了无数的删改,可《孟子》二章却依然稳坐期间,我想也许是因为孟子的思想不仅对当时有意义,对后来以至当下都有着震撼人心的现实意义吧。上节课我们学习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提出了“人和”的重要性,人和不仅仅适用于战争、治国,在我们的生活中依然适用。那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一样,不仅适用于国家,更适用于我们每个人,对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具有指导意义。

  整堂课,主要就是读。

  一读:了解内容,梳理结构

  1、读,单个学生读,正字音;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熟课文;

  3、教师范读,注意节奏,了解内容。

  4、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5、分组读,根据文章结构分成四部分读

  6、小组轮读,有读有听

  二读:疏通文意

  学生参照课下注释,自主翻译。

  插曲:

  师:老师为什么不让大家看参考书,请同学们用文章中的语句来解释。

  生:死于安乐

  师:有点大,有点远。

  生:苦其心志

  生:饿其体肤(当时是上午最后一节课,11:50才能下课。)

  师:把知识与生活联结了,这是多好的学习方式呀。

  生: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师:看刚才同学翻译不出来时,脸上的神色,虽然称不上憔悴枯槁,但也面露难色。有些同学还在不停的说:“这句话怎么翻译呀?”这不就是表现在脸色上,从声音发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你才会越来越明白。

  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师:你刚才翻译不出来时是什么感觉?

  生:心里困惑

  师:对,对于翻译这样的小事,我们心里困惑;对于面临艰难困苦的大事,就是内心忧困了。

  生:思虑阻塞,然后才奋起,有所作为。

  师:你经历了困惑,和思虑阻塞,最后翻译出来了,多有成就感呀。

  师:现在,我们再一起朗读第二段,体会这种感受。

  生齐读

  师:“人恒过然后能改”,我们翻译的过程中,肯定也会出现过错,之后或者讨论,或者参照资料,就能够改正过来,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就能够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那么“死于安乐”。

  师:第二段翻译还有问题吗?

  生:国恒亡

  生:国家往往会灭亡

  师:往往是哪个字表示

  生:“恒”

  师:如果说“国必亡”可以吗?

  生:不可以,“必”是一击致命,“恒”是渐渐的,有一个过程。

  生:我觉得“国必亡”挺好的,因为“必”是表示“必然”,而“恒”表示不是必然的,“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那么国家肯定会灭亡的。

  师:”必然“是说如果按前面所说的情况去做,那么没有偶然,所有的国家一定会灭亡。而“恒”是说,也会有偶然,也许个别国家即使有这种情况,但也不会灭亡。同学们觉得哪个词语更准确呢?

  生:恒

  (因为此时下课铃已经响了,老师便自己解释,没有再叫学生回答。)

  这堂课上完好轻松,身体和心里双重轻松。

  本来第二段的翻译是个难点,没想到在这样的一个意外的插曲中,这么贴近生活的,这么轻松的攻破了。是的,这就是我想要的文言课堂,不是煞费苦心的死记硬背翻译,而是边读边思,顺便就记下来了。这节课,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给了我一个方向,是的只要方向是对的,那就坚定地走下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2

  学习目标:

  1、掌握举、发、士、市、恒、法家拂士、敌国外患的含义;

  2、苦、劳、饿、空乏、乱、动、忍等七个使动用法;曾、衡、拂三个通假字的用法;

  3、理解文章的论点、论据即论证方法和论证结构;

  4、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理解,掌握两文在论证、结构、语言等方面的异同,学会比较阅读。

  学习过程:

  (上课准备过程省略)

  师:结合注释,理解文章,找出并解释文中三个通假字、七个使动用法的词,并试着翻译它们所在的句子。(学生翻译的很好,过程略)

  师:通过阅读,你认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生(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师: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1:活着就有忧患,死了就安乐了。

  生2:书上有解释,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师:某生预习时注意了注释,说明会学习,也说明学的认真。那么,你能具体解释一下忧患、安乐的含义吗?分开来,逐字解释。

  生:忧,是内心的忧虑,患是外部的灾难;安是安逸的生活,乐是欢乐的内心。

  师:太棒了。那么,生和死在本文是指生命的存在和消失吗?

  生:不是。

  师:那指什么?

  生看书,讨论,明确:生和死都是比喻义,在文中指的是国家的亡和个人的成长或成才问题。

  师:在文中找出“死”的同义词,并且把论述“死”的整个句子读出来,说说什么意思。

  生找到了“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并且翻译理解。,

  师:同学们理解的很好,能够把并列的两个词语“法家、拂士”“敌国、外患”全部译出而不遗漏,能够在国家前面加上“这样的”,使句子连贯,并且正确理解的“恒”的含义。那么,在作者看来,什么样的国家“恒生”呢?运用原文的句式回答一下。

  生:入则有法家拂士,出则有敌国外患者,国恒生。

  师:非常好!这是说一个国家的生存和衰亡问题。那么,就国家来说,内部的忧虑和外部的祸患之间什么关系呢?

  生:内部忧虑了,国家才能强大;国家强大了,才能抵御外部的祸患。

  师:理解的真好!那么,文中的“生”又在哪里体现了呢?找到它的同义词。

  生:发、举。

  师:根据句子理解意思。

  生:被人用,被举荐。

  师:为什么说发了,举了,就是“生”了呢?

  生讨论,明确:发、举之前没有权利,之后有了权利,做出了大事业。

  师:那么,“生”在这里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生思考,明确:成才、成长、发展、发达……

  师:这些人在“生”之前经过了怎样的生活呢?用自己的话说说

  生:在畎亩之中耕作,在版筑之间劳作,在鱼盐市中贩卖,在狱官手里受苦,在海边隐居,在市场上被卖。

  师:这些生活或经历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概括?

  生:灾难、困难、苦难……

  师:嗯,不错。这些灾难磨练了他们。怎么磨炼呢?看作者是怎么说的。

  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找的位置很对。但是,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是对他们的磨炼吗?

  生思考:不是磨练的 过程,而是磨练的 结果。

  师:分析的很准确。看来,只有苦难并不能让人成才,苦难只有让人“动心忍性”了,才能“曾益其所不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动心忍性”,从而“曾益其所不能”呢?作者有没有告诉我们?

  生: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能翻译出来,但不明白跟“动心忍性”之间的关系。

  师:大家想,过了,犯错了,就一定能改吗?什么样的人能改呢?改了以后这个人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生思考,并讨论。明确:有上进心的人能改,改了错误以后就比原来在认识上提高了。

  师:理解的很正确。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遇到苦难、困难、难题时有“困于心衡于虑”的情形呢?

  生:肯于思考的人。

  师:思考什么呢?思考的目的呢?

  生:克服困难,解决难题。

  师:太好了!所以这样的人才会“而后作”嘛。再看下一句呢?他们为什么会征于色发于声呢?

  生:因为他们思考太苦,太深入,所以“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师:真好,连诗句都用上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而后喻。让别人了解他,便于给自己争取被任用的机会。

  师:现在,我们就用文中的词语说说什么样的人能够“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生:恒过而后能改的人,困于心衡于虑的人,征于色发于声的人。

  师:很好。这样看来,只有外部的苦难还不行,还必须有人的主观能动性,苦难才能成为人成长的养料,常言说,苦难是一所大学,但上大学的人必须好好学习才能有好成绩,对不对?那么人成才的这两方面哪是“忧”哪是“患”?

  生:苦难生活是患,内心上进为忧。

  师:这种情况下,人就“生”了。那么,根据孟子的说法,什么样的 人就“死”了呢?用上文中的词语说说看。

  生:心志不苦的人,筋骨不劳的人,体肤不饿的人,身体不空乏的人;过而不改的人,心不困虑不衡的人,色不征声不发的人。

  师:改得真好。在孟子看来,只要有一方面的条件不具备,无忧或无患,就不能成才。且不说他这个观点对不对,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同学们理解了孟子的心意了。孟子九泉之下也会含笑的。

  师:我有个疑问啊,孟子为什么一口气列举了六个名人的例子呢?这些名人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讨论,归纳为: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成就非凡。一口气罗列六个名人的例子,充分的论证了“生于忧患”的观点。

  师:那么,现在看看,作者都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呢?

  生: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第二段运用了对比论证。

  师:同学们的认识很正确。作者运用举例论证,从患和忧两个方面,也就是客观磨难和主观努力两个方面充分论证了个人成才的条件,那就是“生于忧患”,又通过对比论证论述了国家会“死于安乐”的观点。那么,作者到底在说个人成才问题呢还是说国家治理问题?

  生:国家治理问题吧。

  师:为什么?

  生:上节课学过,孟子的文章是针对当时的兼并战争频繁,为了劝说诸侯国王们而写的。所以,我认为本文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样都是阐述自己的治国理想的。

  师:学以致用了,很好啊。这样的话,本文的个人成才和国家治理之间什么关系?

  生:类比关系。用个人成才的道理类比国家治理的问题。

  师:这是什么论证方法?

  生:类比论证。

  师:刚才说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这两文有很多的相似点:题目都是八个字,对偶,虽然是编书的人加的;都是孟子写的,都很短小。同学们能不能从议论文的角度比一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生讨论,归纳为:相同点:1、都运用了类比论证;2、都是针对统治阶级而说的;3、都运用了很多排比句。不同点:1、观点提出的位置不同;2、论证结构不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分后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开头提出总论点,接着分两点论述,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处又总说,是总分总的结构。

  师:孟子的文章,感情充沛,气势磅礴,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中传递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是先进的,对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民贵君轻思想,本文的忧患意识,到现在都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思维,我们为我们民族有这样的圣贤而自豪!课下要把这两章熟背默写。下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实录3

  一、导入新课

  师:有这样一个人,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

  (PPT出示,教师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他的军事远见;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远大抱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的大丈夫情怀……

  生(异口同声):孟子

  师:对,就是孟子。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去看看他在个人成才和治理国家方面又有那些独到的见解。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目标

  师:过渡语:目标既是前进的方向,也是学习的动力。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生齐读)

  1、读文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气势,熟能成诵。

  2、懂意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意,了解主要内容。

  3、明理

  理解“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道理。

  二、一读,识文

  师:“三分文章,七分读”,学好文言文,就要读好。 读好的第一步就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是读准字音、把握节奏。(PPT出示要求)

  师:哪位同学想来读一读?

  (一生举手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

  (请一生评价)

  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将”应该读二声。

  师:还有没有其他问题?

  生:“孙叔敖”的“敖”,应该读二声,不是四声。

  师:看来大家听得非常认真。本文中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易错字音,请大家齐读两遍。

  (生齐读)

  师:请同学们桌两个相互读一遍,看看是否都能读对。

  (生同桌互读)

  师:有问题吗?

  生:没有。

  师:如果老师把文章变个身,变成无句读的竖行白文,你还会读吗?

  生:会。

  师:这么厉害?那我请同学来读。谁愿意来试试?

  (一生举手读)

  师:读得很流利,但是有点小瑕疵,谁听出来了?

  (生七嘴八舌说,请一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断句不对。

  师:那应该怎么读?

  生: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师请刚才读错的同学再读一遍。

  师:谁再来读一读。

  (一生读)

  师:看来难不倒大家了,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让我们齐读一遍,注意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师:同学们字音和节奏上都读得很不错了,可是老师觉得大家的气势上还差点感觉,同学们不难发现课文当中有一种句式句比较多,哪种句式?

  生:排比。

  师:排比句的作用是什么?

  生:增强文章的气势。

  师:要想读好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美感和排山倒海的气势,首先要字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其次在气势上要逐渐加强。下面老师先给大家读一遍。

  (师配乐读)

  师:请同学们自己使者读一读,看看能不能读出文章气势。

  (生自由读)

  师:听大家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下面我们来一场小比赛,男生一组,女生一组,看看哪一组读得更有气势。哪一组先来?

  (男生先起立读)

  师:咱们班男同学很绅士,读得也是气势非凡。女同学们要加油了!

  (女生起立读)

  师:女同学们读出了古代女子的婉约美,气势稍微弱了一点。来,我们男生女生齐读一遍,读出文章的气势,读出我们班的风采。

  三、二读,懂意

  师:刚才同学们的读真可谓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要想学好文言文,理解是必不可少的。

  (PPT出示)请同学们结合文下注释,疏通大意,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有疑问小组内解决,如果还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全班一起解决。以“我想强调……(某个字或词或句)”或者“我想问……”的形式进行汇报。

  (生小组交流)

  师:虽然同学们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是我在巡视的过程中,看到大家讨论的很热烈,很多同学在课本上写下来闪着智慧的文字,真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好,我们开始分享。谁先来?

  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是被任用的意思。

  师: 嗯,他强调了这个实词的意思,大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还有吗?

  生:“征于色”的“征”是表露、显现的意思。

  生: 行拂乱其所为的“拂”读fú,是违背的意思;法家拂士的“拂”读bì,是辅佐的意思。

  师:你真细心,发现了这一组一词多义的现象,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个法家拂士的拂还是通假字?

  生:对对。

  师:那文章当中还有其他的通假字吗?

  生:曾益其所不能的曾,同“增”,增加的意思。

  生: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衡,同“横”,梗塞,不顺的意思。

  师:请大家在课本上做好笔记。还有其他要强调的知识点吗?

  生:我发现了使动用法。苦其心志 使……痛苦;劳其筋骨 使……劳累;饿其体肤 使……饥饿;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拂乱其身 使……颠倒错乱;动心忍性 使……震撼使动用法,使……坚忍。

  师:你真细心,捕捉到了本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大家做好归纳整理。还有其他要强调的知识点吗?

  (生没有回应)

  师:那大家有疑问吗?

  生:没有。

  师:那既然大家没有疑问,老师要考考你们。我们来一场知识抢答。看谁答的又快又准。

  (ppt出示题目)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劳其筋骨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行拂乱其所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翻译)

  6、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翻译)

  (生抢答)

  师:看来大家确实已经理解了文章的字面意思,那我们带着理解再齐读全文。

  (生齐读)

  师:大家理解了文章大意,读的就是流利。但是读的过程要注意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言文,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理解其内涵。

  四、三读,明理

  师: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学生:出身卑微。

  生:大有作为。

  师:那他们从出身卑微到大有作为是一帆风顺的吗?

  生:不是。经历了挫折。

  师:对,经历了挫折磨难,那他们经历了哪些方面的磨难?

  (生读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师:你能把他们总结成三个方面吗?(ppt标红字体提示)

  生:精神,身体,行为。

  师:对,正是由于方方面面的磨难激发了斗志,去努力奋发。也可以说逆境成才需奋发。

  让我们用朗读向这些从逆境中奋发出来的大咖致敬!

  (生齐读第一段)

  (二)师:除此之外,作者还从哪个方面论述?

  (三)生:国家角度。

  师: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这个句子。

  生: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相当的国家和外来祸患,国家就容易灭亡。

  师:解释的很到位。一个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就会灭亡。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要有法家拂士有敌国外患。

  (四)师: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生不语)

  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孟子的时代一探究竟。

  出示背景链接: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各国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但是却屡屡碰壁。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并与他的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编著了《孟子》一书。

  师:大家有想法了吗?

  生:战国时代。

  师:对,你的想法很对,能继续说一说吗?

  (生皱眉)

  师:那我来继续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想法。他生活在战乱纷争的战国时代,希望君主能看到百姓因战乱饱受疾苦,劝诫君主能经得起考验,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所以发出了这样的感慨。理解了吗?

  (生点头):理解了。

  五、畅所欲言

  师:作者就是这样从个人讲到国家一步步得出了他的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还知道哪些相类似的事例?可以放眼古今中外,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

  (生讨论)

  生1:毛泽东。

  师:对,毛泽东从参与建党,到带领人民建国,这中间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众多磨难,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正如孟子所说:(PPT出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生齐读)

  生:勾践卧薪尝胆。

  师:对,越王勾践兵败被俘,但是没有放弃,终经十年卧薪尝胆,复仇成功,大败吴国,正如孟子所说:(生齐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师:我还想到了司马迁,他虽惨遭宫刑,但是没有气馁,发愤著书,终于写出了《史记》,正如孟子所说:(生齐读“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段)。

  六、齐诵全篇。

  师: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已经背过文章了,背过的举手。

  (很多同学举手)

  师:我们齐背一遍。

  (生起立齐诵)

  师:那我们来一场巅峰对决,男生女生各出一个代表,看看谁背的好。

  (一男生,一女生各背一遍)

  师:男生背的很流利,女生不仅流利,还背出来抑扬顿挫,大家要向她学习。

  七、课堂小结。

  不知不觉,我们的课堂就要结束了。 我们的中华文化就是如此的博大精深。无事深忧,有事不惧。习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这种长期的深忧,才造就了我们党面对任何风险挑战都无畏无惧!历史昭示我们,使命越光荣,目标越宏伟,发展越顺利,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居安思危的忧患,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zuowendaquan/82555/

小学作文推荐文章

小学作文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