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三篇

发布时间:2022-01-15 来源:热门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推荐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热门推荐】

巍巍蒙山是见证历史的丰碑,滔滔沂水是倾诉忠诚的灵魂。党和人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震古烁今,摇魂荡魄。下面是本站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供大家参考选择。

  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


  在星星之火已经燎原的革命战争时期,沂蒙这块土地呈现出来的鲜红的亮色,在整个赤色的神州大地上依然让人惊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财富。”延安、井冈山、西柏坡都做过党中央的驻地,那里发出的最细微的声音都可能会震颤整个的神州大地,那里孕育的精神成为党和国家的财富也就理所当然,在这一点上,沂蒙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在众多的红色精神传承中,沂蒙精神为什么能够跻身四大精神之列?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相比,沂蒙精神的特质是什么?窃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沂蒙人民用自己的生命与汗水铸就了革命的赫赫丰碑。若言沂蒙精神的本质,这本质就在于奉献。奉献,就是沂蒙精神的本质。

  《英雄儿女》主题曲有句歌词:“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套用一下这句歌词,我们也可以说:为什么沂蒙山上风光好,为什么红色沂蒙美如画,那是无数的红嫂,还有那无数普普通通的沂蒙人民,用鲜血染红了它。

  革命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党的领导,离不开战士们英勇的战斗,更离不开人民群众无私的奉献。《红色沂蒙》中,随着长镜头的拉近,一个三面环水的小村庄出现在人们眼前,那就是山东省沂南县马牧池乡东辛庄,八路军第一纵队和山东分局曾驻扎此地,村妇救会会长王换于发起成立的战时托儿所便设在这里。所谓的战时托儿所,其实就是给孩子们找收养家庭。部队机关27名孩子,王换于和她的两个儿媳带头收养了四分之一。当年被收养的孩子陈晓聪回忆说,当年日本鬼子拿着刺刀逼问哪个是八路军的孩子,“人家的娘就是为了保存八路军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这是什么精神,这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精神?陈晓聪没有点明,我想这毫无疑问就是沂蒙精神!在《赵氏孤儿》中,程婴交出了自己的孩子,保住了孤儿赵武的命。《赵氏孤儿》讲述的是奸臣陷害忠良、忠良后人最终成功复仇的故事,换子体现的是传统的忠义精神,秉承的是报恩模式,这与“为了保存八路军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保存八路军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的沂蒙人民,心中自然不乏传统的忠义精神,但是让他们做出这一艰难选择的,绝不是感恩报恩之心,而是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而勇于付出的奉献精神。当初,选择抚养这些孩子的沂蒙家庭,并没有想着这些孩子长大后怎样报答自己;当他们为了保存八路军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交出去的时候,也没有想着这是在报答八路军的恩情。朴实的沂蒙人民可能说不出什么高大上的共产主义理论,他们谈到无论如何也要保住八路军的孩子时只会说要保住这些革命者们的“根”。保住后代子孙根,表面上看与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并无不同,其实不然,因为人们要保住的是革命的根,而不是血缘关系上的根。虽然革命的根有时表现为血缘关系上的根,但是不能将二者混淆,更不应该颠倒二者间的关系,以后者蒙蔽了前者。与革命的根相联系的是一种共产主义的精神,无产阶级革命所具有的革命一家人的大家情怀;与血缘上的根相联系的是小我,表现出来的是狭隘的宗族观念。奉献,也有种种的不同。在封建社会里,愚忠的大臣会把自己奉献给专制独裁的帝王;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沂蒙人民把自己奉献给了一个空前的革命理想,这个空前的革命理想让从不相识的人们亲如一家。这个革命的理想便是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一个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没有压迫的社会。为此,他们愿意奉献出自己的孩子。

  写到此处,忍不住要谈谈自己观看《红色沂蒙》时的一点不满足:那么多领养八路军孩子的家庭,为何只妇救会会长一家的情况?作为国家记忆,理应尽可能地打捞所有可能的历史碎片,将27个被收养的孩子的命运,以及其他收养家庭的具体情况,一一介绍。即便是受限于纪录片的播放时间,也应该有一张相关情况的调查表格出现在画面上。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普通的家庭普通的人都曾奉献出他们自己的汗水乃至生命,最终却只成为冷冰冰的一堆数字,比如支前民工543万多人。鲜活的生命一旦变成数字符号,记忆就会失去温度。但是,当我们无法打捞这些为数众多的个体的历史面影,不能记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时,起码应该记住一些数字。一个详尽的数字表格,虽然没有生命的温度,但是却能够向人们展示历史记忆的客观与准确。如果这些数字过于模糊不准确,甚或没有,无助于人们记住历史,也不是我理想中的有关红色沂蒙的记忆。永远不要忘记,红色沂蒙的基石是那些数不清的无名之辈,其中的一些也可以说是有名字,她们有的是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沂蒙红嫂”!

  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

  沂蒙人也是人,为什么对共产党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显然是共产党首先做得好。沂蒙山区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党和人民群众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鱼水、血肉联系。刘少奇、罗荣桓、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那里战斗过。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硝烟和炮火中与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影片中有一个情节格外令笔者感动。那就是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的马踩坏了老百姓的两个西瓜,朱瑞当时就掏出两个铜钱放在了被踩烂的西瓜上,次日又亲自找到西瓜地的主人赔礼道欠。《永恒》正是用这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却格外打动人心的真实故事,充分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来源于群众路线和群众基础。

  然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少官员在物欲横流中却迷了向,在声色犬马中脱离了群众,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前些年,抢收“超生费”时,一些工作人员入室“抢劫”,扒房扔瓦,有的工作人员连老百姓家的一个扫帚也不放过……近些年,在圈地、拆迁中,又大肆扰民,强拆不行就“误拆”,有的甚至不惜动用了“火攻”。在“误拆”中,多少弱势群体有家难回,流离失所;在强拆下,有多少人被打伤打残,甚至被活活打死;在强权下,又导致多少人长年上访。暴力拆迁就像“牛皮癣”迅速传染,成为明火执仗危及社会稳定的根源,一桩桩,一件件,数不清,道不完。再加上近年来无处不在的官场“四风”,“技节”如此,主干怎不受“累”?怎不让共产党这棵大树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水火关系”?

  总之,纪录片《永恒》告诉我们,是人民用鲜血和乳汁供养了我们,是人民用双手和脊梁支撑着我们。同时,纪录片《永恒》还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联系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能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能把我们当成亲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只有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电影《沂蒙老兵》观后感

  电影《沂蒙老兵》,犹如一束光彩夺目的报春花,在社会上引起积极反响,大家热议,好评如潮。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党的宣传文化工作40多年的沂蒙老兵,观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能不为之震撼,不能不与之共鸣,感觉荡气回肠,令人深思,催人奋进。 这是一部在党的领导下山东军民孕育铸就沂蒙精神的英雄史诗。

  这是一幅生动展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沂蒙精神的宏篇巨制。这是一组新时代党建工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时代强音。

  系列纪录片《红色沂蒙》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既有情感的奔泻激荡,又有思想的感悟与升华,观后很有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观整部纪录片,感到有三个特点最为突出。

  一是立意高远,主题厚重。作品题材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纪录片的价值和生命力。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伟大沂蒙精神的孕育、铸就和延展,历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沧桑岁月的洗礼和锤炼,蕴含着穿越时空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曾语重心长地讲:“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他强调指出,对沂蒙精神“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可见,沂蒙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党群干群血肉相连、鱼水深情。应该说军民生死与共和党群鱼水情深,这就是沂蒙精神之根,也是沂蒙精神之魂。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从新高度以新境界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和现实课题。该纪录片以《红色沂蒙》为题,分“化解危局”“水乳交融”“铜墙铁壁”三集,打造了一个历史和理论有机结合、从历史节点着眼到理论逻辑的延展,做到了既独立成章又自成体系,实现了有机联系整体推进。

  该系列片用很高的政治站位,把沂蒙精神上升到国家层面,围绕这个厚重的主体,多形式多角度地深刻阐述了沂蒙精神厚实的思想内涵,回答了诸多问题: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人民坚定不移跟党走,无私奉献;党和人民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关系。让人观后,清风润无声,洗心灿欲飞。

  该片在第一集“化解危局”中通过“刘少奇来山东”“减租减息”等铁的事实,十分清楚地告诉我们:“在山东根据地,一切奇迹的发生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力量。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是沂蒙精神的力量基点。为百姓谋幸福,是共产党人永远的初心。”这段一语中的,不但点明了本片的主题,同时也更加突出了本片的意义。

  二是重点突出,生动感人。要诠释沂蒙精神的真谛,就要突出革命史的重点。对于纪录片来说,不仅要真实可信,而且要形象丰满,生动感人,能使人们从中受到教育启发。流逝的岁月早已拂去战争的烟尘,但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军民团结,浴血奋战,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艰苦奋斗史永远也使人无法忘却。战争本乃雄性之舞台,电影《战争让女人走开》使“战争让女人走开”成为一句名言。可当人们翻阅流火滴血的厚重历史时,却吃惊地发现,战争没有让女人走开。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的妇女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巨大、斑驳且壮美的画卷,她们像蒙山一样巍峨雄伟,充溢着阳刚之气;她们像沂水一样,妩媚动人,洋溢着温柔之情。

  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有15.5万名妇女,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5万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员的行动,她们共救助伤病员1.9万人。该片以饱满的政治热情,生动地讲述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沂蒙母亲王换于创办战时托儿所,全家舍弃骨肉亲情保留烈士血脉;沂蒙红嫂用乳汁为正义战争淬火救八路军伤员;32位沂蒙女人用羸弱之躯为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搭建“火线桥”;“沂蒙六姐妹”在两天内为解放军把5000斤粮食烙成煎饼,送到前线等等。这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破家支前,无私奉献的故事都非常典型,非常具有代表性,可以动天地,泣鬼神,让人热泪盈眶,永远难忘。他们让人们看到的是党心、民心,是人民群众的伟大,是人心的巨大力量,让人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共产党的力量来自哪里,共产党胜利的秘诀藏在哪里。这些重大事件和感人故事,如果不能提炼挖掘一种思想,不能给人以思想的震撼力,那么我想,无论文笔多么优美精湛,都不可能激荡人心,达到这么强的感召力和传播力。

  三是抱朴守真,感染力强。艺术的生命力在于不断超越,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这部纪录片在艺术表现上有独到的研究,体现了强烈的创新意识,该片充分运用档案资料,不但增强了权威性、真实性,增强了历史感和厚重感,还增强了电视画面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达到了感染力更强的效果。

  本纪录片艺术风格大巧不工,返璞归真,用镜头语言纪实性还原历史,在内涵的把握上,情感质朴生动。特别是该片中“枪声就是命令”一节,围绕抗日战争时期临沭县朱村战斗的发生,一些深层次的事实在深入实地的反复采访中得以浮现和还原,告诉我们的不仅仅是战斗发生的简单背景,而是生动感人地再现了抗战史上,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浓彩篇章。这个战斗的胜利及其意义,作为一个案例,见证了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赤胆忠诚的担当品格和沂蒙人民一心向党的朴素情怀,印证了军民同心同德、同仇敌忾才是战胜敌人的铜墙铁壁的逻辑和道理。

  史诗是思想与艺术的水乳交融,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完美结合。在笔者看来,这部纪录片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经典之作和生动教材,其高超的创作水准、触动人心的艺术感觉、深入人心的浓厚情感和经久不衰的红色魅力,必将成为伟大沂蒙精神不断创新发展的史诗。

  一个国家,总是在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一种精神,总是在血脉延续的历史传承中肩负起时代的力量;一部纪录片,也必将伴随征程,激励着沂蒙儿女和全国人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news/89666/

热门推荐推荐文章

热门推荐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