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7-02-22 来源:热门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推荐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热门推荐】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本站为大家带来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一、工作重点及成效

  (一)突出精准发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

  1、以最高的政治站位,坚决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切工作围绕脱贫干,一切措施围绕脱贫上,一切力量围绕脱贫转,举全县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1)攻坚责任压实“一把手”。全面落实党委政府负主体责任、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责任制,突出实施“书记工程”,县、乡、村三级书记一起抓扶贫。县级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及各级、各部门都定期商讨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做到高位推动,进展顺利。

  (2)人财物做到“一边倒”。全县正科级以上干部落实“六包” 责任,实行一包到底,做到时间精力“一边倒”,机关干部全员上阵,每月分AB岗住村帮扶14天以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要精力、90%以上的时间专抓脱贫攻坚,在每个乡镇建立扶贫工作站,安排4个编制配齐人员力量,由最强班子成员兼任工作站长。把最优秀、最能战斗的干部选拔到扶贫战场,向每个行政村派出一支驻村工作队,与原单位完全脱钩,脱产专抓脱贫攻坚,吃住在村,每月在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

  (3)社会力量实现“一条心”。充分利用中宣部、国家统计局、国家供销总社等国家部委对口支援和定点帮扶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部委政策、资金、项目支持,积极对接省“四个一”扶贫和市直部门挂点帮扶机制,推进了一批帮扶事项的落实落地。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展了“百社解千难”、“百企帮百村”、“扶贫超市”项目认领、扶贫一日捐等系列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推进形成了多点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4)考核奖惩必用“一把尺”。将对乡镇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权重,提高到综合考核的67.5%,并建立干部使用与脱贫攻坚实绩相挂钩的制度,没有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任务的乡镇,党政正职原则上不调整;没有脱贫摘帽的村,帮扶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不推荐提拔或重用;所有干部的选拔使用和表彰,都要书面征求县扶贫和移民办的意见,并延伸考察其脱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和贫困户满意度。

  2、以最强的工作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严格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牢牢聚集脱贫核心指标,瞄准靶心、精准发力,精准脱贫质量稳步提升。

  (1)紧盯三率一度,实现三降一升。做实做细各项工作,坚决杜绝漏评、错退现象发生,建立了贫困户、贫困村、贫困县退出工作机制。确保综合贫困发生率达标,2018年,我县计划脱贫9647人,剩余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预计下降至0.78%。帮助引导贫困户实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同时结对联系非贫困户,累计解决非贫困户诉求6982个,在整村推进和房屋改建等政策上适当向非贫困户扩延,完成改水65186户、改厕 25643户、新建入户小道65.8千米,提升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可度。

  (2)聚焦脱贫标准,实现质量提升。紧紧围绕“一过线、两不愁三保障”的贫困户脱贫标准,全面推进扶贫“十大工程”政策落实,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布局,全县果业面积逐步稳定,300万株脱毒柑橘苗木已移植到假植棚内;农业产业得到转型发展,替代性产业如猕猴桃、甜杮、百香果、蔬菜、养蜂、肉兔等初具规模,实现种植蔬菜79580亩(其中大棚蔬菜种植5200亩)、猕猴桃20813亩、百香果18500亩、甜柿6500亩、蓝莓1870亩、葡萄2780亩、鹰嘴桃6700亩、蜜蜂45000箱。目前全县建有210个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了产业扶贫基地行政村全覆盖。农业新型经营主体910个,累计发放贫困户产业奖补资金4513.7万元,贫困户产业覆盖率为100%。光伏产业扶贫在覆盖全县184个村(居),总装机容量达27311.99千瓦,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收益的基础上,2018年再在65个贫困村实施光伏扩面工程,每个贫困村再新建1个村级光伏电站。积极推进“产业扶贫信贷通”、“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极大地解决了脱贫资金难题。大力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和“雨露计划”培训等措施,鼓励有条件的村设立扶贫车间,切实做好公益性岗位的开发和管理。切实做好农村低保与扶贫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农村低保保障人数从2015年底的13025人提高到2018年9月的16152人,增加24%;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截止至2018年底乡级、村级饮水安全集中供水点144个,全县173个行政村均实现通自来水,2018年再筹集资金4911.82万元,点对点解决饮水困难户的安全饮水问题,确保了安全饮水工作无盲区、无死角。高标准推进住房保障,采取“移民搬迁、拆旧建新、维修加固和交钥匙保障”等方式解决住房安全问题,截至目前,共投入农村住房安全保障资金14.2亿元,农村住房安全保障项目总数为2169个,项目总投资超过6.7亿元。其中拆旧建新1545户,维修加固12765户,农村保障房兜底安置对象238户,建设易地搬迁安置房1934套,确保了100 %农户住房安全目标。高质量推进教育保障,实现教育补助政策不遗漏,加大保学控辍力度,做好厌学劝学返学、特殊教育和送教上门等工作。全面落实了贫困人口医保参保费财政代缴政策,为全县在册贫困户购买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构筑了“四道保障线”,最大限度地减轻了贫困户的医疗费用支出压力,建立“四道保障线”以来,补偿贫困人口住院、特殊门诊(慢性病)65484人(次),补偿总额22041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同时,还建立了500万元的非贫困户“暖心基金”,2017年以来共补偿非贫困户406人275.62万元,切实防止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3)着眼全域脱贫,实现村级提升。突出村庄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空心房”整治工作,去年以来累计拆除“空心房”319万平方米。深入开展民房整治,全县土坯房基本完成了更换琉璃瓦和内外墙粉刷,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垃圾处理机制稳定运行,农村卫生得到改变。大力开展“五净一规范”集中整治行动,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农户家庭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截至目前,共为全县173个行政村安排扶贫项目资金15亿元,贫困村平均达到1000万元以上,非贫困村平均达600万元以上。大力实施文化精准扶贫,在江西率先出台了《寻乌县深化文化扶贫工作的意见》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实现了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传习教育“三个全覆盖”。深入开展“六星文明家庭”等创评活动,大力开展“老人住老房”、不孝顺不赡养老人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突出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我县按照“柑橘为主,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把产业发展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好现代农业攻坚战。

  (1)加快蔬菜产业发展。我县把蔬菜产业作为现代农业攻坚的首位产业来抓,高位推进全县蔬菜产业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蔬菜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从育苗、建棚、技术、冷链到销售全方位针对性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

  (2)突出柑橘主导产业。一是持续抓好黄龙病综合防控。截至目前,全县砍除了约2200多万株病树,目前正在组织开展失管果园秋冬清理扫尾工作,力争在今年年底前全县的失管果园和病树得到全部清理。同时,将黄龙病防控工作列入乡(镇)现代农业攻坚“一票否决”内容,进一步压实了工作责任。二是有序推进柑橘生态复种。一方面,在桂竹帽镇华星村建立了无病毒苗木繁育假植基地,实行了严格的苗木技术检测和人员全程驻场监管机制,每年可提供200万株以上的脱毒苗木,基本满足了我县对于柑橘苗木的需求。另一方面,根据生态复种的要求,实行了柑橘恢复种植“八条件、十不准”的有关规定,按照“山顶带帽、山脊隔离、山腰种果、山脚穿鞋”的模式,实行生态建园,打造了20个以“金皇国标准化生态示范园”为代表的标准示范果园,示范带动农户有序恢复柑橘产业,今年力争贫困户柑橘覆盖率提高到60%,全县柑橘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确保全县柑橘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三是全力推进柑橘产业扶贫。出台了《寻乌县柑橘扶贫专项实施方案(试行)》(寻办字〔2017〕54号)和《关于推进柑橘产业恢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试行)》(寻办发〔2018〕23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加大产业奖补力度,实行了免费发放柑橘苗木,贫困户免费申领大苗的柑橘扶贫政策,提高了群众复种的积极性。创新创新推出有条件的村建设村级柑橘苗木扶贫基地,通过建立假植基地、成立合作社、专业管理的模式,代育代管贫困户柑橘苗木一年以上,缩短贫困户产业发展周期,降低产业风险。截止目前,全县有2915户贫困户从事柑橘种植,发放柑橘扶贫补助资金265.9万元,受益贫困人口达8000余人。

  (3)强化产业发展措施。一是坚持就业与发展产业相结合。将群众就业与产业基地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就业、以就业促产业,实现群众家庭劳动力在家乡就业。据统计,截至目前,贫困户在当地产业基地务工的达12553人次,其中长期务工的就有198人。二是坚持基地带动与因户因人施策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百村百园”等一批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带动群众发展产业或在基地务工,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三是坚持长效与短平快相结合。在发展柑橘、甜柿、猕猴桃等周期较长、长期受益的产业的同时,积极培育蔬菜、百香果、红薯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滚动发展,持续增收。四是坚持产业振兴与培育市场主体相结合。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成立了全省首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联合会”,以及百香果协会、猕猴桃协会、养蜂协会等11个产业组织,带动贫困户及非贫困户发展产业5.4万人。

  (4)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五个一”产业扶贫机制,加快推广“示范带动型”等五种利益联结模式,进一步密切了利益联结,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精准扶贫利益联结新机制的意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着力创新企业与群众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5)推进农村三产融合。一是不断扩大产业覆盖面。目前全县建有产业基地210个,173个村每个村都有1个以上的产业基地,产业覆盖率为100%。实现种植花生、红薯、大豆、蔬菜等经济作物79580亩、百香果18500亩、蓝莓1870亩、葡萄2780亩、鹰嘴桃6700亩、猕猴桃28000多亩、甜柿6500亩,养蜂45000桶,基本呈现出“乡乡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长短产业结合”的良好局面。二是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有实力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推进脐橙、百香果、红薯、辣椒、龙脑樟等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既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今年全县新增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园区23个、农家乐110个,打造县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8个,培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203人次,实现经营主体总产值18936万元。四是加大销售网络建设。除了不断拓宽原有的线下销售网络,我县还进一步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商网络,建设了综合性电商产业园,已入驻电商企业44家;建设了现代物流综合园以及县、乡、村三级电商扶贫网络服务体系。部分农产品通过电商网络远销全国甚至全世界。同时,通过进一步培育农产品网购龙头企业、引进农产品知名电商、建设品控溯源体系、打造知名网络平台等措施,我县农产品网络销售能力不断增强,是连续四年全市唯一一个实现物流快递单量顺差的县。

  (6)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成立了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协调联动,落实工作措施,保障清产核资工作有序推进。下发了《寻乌县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要求,细化分解了工作任务,做到组织有力、人员到位、对象明确、范围清晰、安排有序。目前,全县清产核资工作任务已完成89%。

  (7)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多次开会专题研究部署、高位推进我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做好2018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设地点落实工作的通知》、《2018年度统筹整合资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并采用EPC模式高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2018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已完成工程量的25%。

  (三)突出生态宜居,着力建设美丽乡村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切实抓好村庄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1、全面推进“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今年我县新农村建设以脱贫攻坚为总引领,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为总要求,以三年任务一年完成为总目标,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做到早谋划、早部署、早推进、早成效。截止10月份,我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共完成立面改造930栋约21.9万平米,坡顶改造940栋约12.44万平米,硬化通组路120公里、入户便道2020户,改水1500户,改厕1002户,治理排水沟108.1公里。扎实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和“七改三网”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全面完成深度贫困村组整治12个,26个示范点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积极探索EPC模式,为开展“四精”工程示范创建工作,我县东江源田园综合体沿线建设点采用“设计、采购、施工”工程总承包模式。

  2、积极开展民房庭院整治。自2017年以来,我县结合省市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农村民房庭院整治工作。尤其是今年来,我县通过开展“赣南新妇女”清洁家园宣讲、召开全县“清洁家园”流动现场会、表彰文艺晚会及“五净一规范”评选活动,有力推进了农村民房庭院整治工作,有效促使农户“五净一规范”达标。截至目前,我县发放了4万把宣传扇子及4万个宣 传袋,共完成约2万户农户庭院整治,共创建了约1000户美丽示范农户庭院。

  3、大力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工作。一是开展“空心房”扫尾攻坚工作。今年5月份以来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暨全县农村“空心房”扫尾攻坚活动,截至11份,我县共拆除“空心房”11941栋61.35万平方米,维修加固1651栋 14.6万平方米,共有162个行政村通过了县级验收,完成整治任务的98.8%。交通沿线拆除铁皮棚共114处。坚持“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新村建设”相结合。对符合土地利用的申报土地增减挂钩项目,引导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对有建房需求且符合“一户一宅”政策的,则在集中拆除的旧址上规划建设宜居新村。各乡镇积极申报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已申报1512.39亩。二是大力开展杆线整治。我县投入277.88万元资金,组织移动公司、广电网络公司和通服公司分区域对“八线一区”和全县所有圩镇开展杆线整治。目前,全县杆线整治任务已基本完成,线路凌乱和“蜘蛛网”现象明显改观,主要交通沿线风貌和圩镇面貌进一步提升。

  4、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我县始终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工作,紧扣“2015年全面铺开、三年提前验收、五年完善巩固”的总体目标,通过完善垃圾处理设施设备,建设农村保洁队伍,坚持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资金保障,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市场化运作机制,切实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常态长效,在“国检”中取得优异成绩。

  一是突出设施设备。提升改造文峰乡县级无害化填埋场,并分别在留车镇、澄江镇新建1座标准化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填埋场。每个乡(镇)建设了1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1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站,合理建设了8个压缩式垃圾中转站,在较偏远的乡(镇)建设了6个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和简易垃圾站房,采购添置各种垃圾清运设备。目前,我县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均能满足垃圾处理需求,处理工艺不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全县无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露天垃圾池。二是突出队伍建设。各乡(镇)、村(居)按照3‰要求足额配备了农村保洁员,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组建稳定的农村保洁员队伍,全县共聘任保洁员1295名。保洁员月工资报酬实行“定额+绩效”,月定额工资不低于700元,月绩效工资标准不低于300元。县级、乡(镇)定期组织了一次保洁员业务培训,建立了务实管用的考核管理制度,将日常检查考核情况作为奖励性工资重要划拨依据,提升保洁工作效能。三是突出长效机制。建立完善监督管理机制,成立了村民理事会,负责参与本村保洁员队伍的组建、管理。建立完善卫生保洁机制。农户实行门前“三包”( 包卫生、包环境、包秩序),切实做到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确保每天收集垃圾不少于一次,做到日产日清。建立完善奖补机制。今年3月底开始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交给了专业的保洁公司玉禾田公司,让乡(镇)由管理辖区内各村(居)“多把扫帚”到管理专业保洁公司“一把扫帚扫到底”转变,让村(居)由“清扫者”转为“管理者”转变,实现管干分离。四是启动垃圾分类。2018年8月份在三标乡及太湖新村率先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大力推进三级垃圾分类体系建设,在分类投放设施上,按照大类粗分、简便易行的原则,原则上按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四类,配置不同的分类垃圾袋,完善分类投放设施,便于公众识别和分类投放。

  5、积极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近年来,全力开展各乡镇、村居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据统计,我县实施了13个乡(镇)圩镇污水管网铺设约76公里,新建了南桥、三标、吉潭、桂竹帽、澄江、留车、晨光等7个乡(镇)圩镇污水处理设施,日处理量达0.43万吨。同时,我县于2018年在龙廷乡、晨光镇、留车镇3个乡镇共46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主要建设25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部分垃圾收集设施,目前项目已基本完成。设施运行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达90%以上,将进一步

  6、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我县围绕建设赣州市东南片区生态屏障,按照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站位推进、高要求考核的做法,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工程。一是柯树塘废弃矿山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文峰乡上甲村,主要实施矿山环境整治、植被恢复、人工湿地建设和小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等。项目于2017年6月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98亿元(其中已到位中央补助资金7353.14万元)。截止目前,项目已基本完工,进入竣工验收阶段。二是涵水片区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地点位于文峰乡上甲村、石排村,主要实施内容为治山理水、生态修复;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改造提升G206国道至稀土废弃矿区道路等;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整治上甲和石排谢屋小组村庄风貌,整体提升人居环境。项目于2018年3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99亿元,截止目前,已完成投资1.71亿元,占总投资的57%。三是低质低效林改造项目。目前,我县共完成了低质低效林改造任务35682.6亩,占市下达任务35500亩的100.5%(其中:更新改造12859.6亩,补植补造3200亩,抚育改造6000亩,封育改造13623亩)。完成投资1800万元,已验收支付1000万元。

  7、加强农村生态保护。一是深化“河长制”升级版建设。2018年投入资金2000万元,在全县境内河流全面推动河长制升级,构建全新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维护河湖健康生命,实现河湖功能持续利用,确保不稳定河段地表水氨氮、总磷、铅等污染因子浓度全面下降,全面消除Ⅳ类水,确保团丰桥和斗晏电站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二是加快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建设,2018年投入资金5216万元,实施了6个河道综合整治项目。三是加强河道采砂管理,保护河道岸线。科学编制河道采砂规划,保护天然河岸,回复沿河湿地。加大对河道采砂的巡查力度,各级乡村河长加强巡河,发现无序无证非法采砂及时制止并揭发。

  (四)突出问题导向,积极倡树文明乡风

  聚焦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天价彩礼、薄养厚葬、封建迷信、赌博败家、环境卫生脏乱差等不良风气,大力革除陋习、弘扬新风。

  1、大力引导村风民风好转。在宣传部、文明办的督促指导下,目前各乡镇正在广泛组织各村开展“六星文明家庭”创评表彰活动,通过群众评、群众议,评选出村民一致认可的六星家庭,并在村里公开栏进行公示,有些村还自主举办表彰晚会。通过全面铺开六星创评活动,增强了群众的荣辱观和上进心,激发了内生动力,群众的精神风貌有了较大提升,促使群众能够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2、深入开展“赣南新妇女”运动。充分调动广大妇女参与脱贫攻坚的工作热情,积极开展“清洁家园”评选,脱贫攻坚“五净一规范”任务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促进文峰乡岗背村、长宁镇石圳村等一批农村志愿服务组织的健康发展,今年3月,桂竹帽镇中排社区还荣获全国“四个100”优秀志愿服务社区称号。

  3、强力整治不孝行为。整合政法等部门力量,开展了“依法治理不孝行为、老人住老房问题专项行动”,已整治“老人住老房”问题918起,通过媒体曝光不孝行为45起,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3起,对不孝行为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

  4、稳妥推进绿色殡葬改革。火化率基本达到100%,仍然处于省、市领先行列,已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公益性公墓6处(其中县级1处,乡镇5处),在建10处(其中县级1处,乡镇9处),达到了全县15个乡镇全覆盖,“三沿六区”搬迁坟墓451座。

  5、全力开展赌博专项治理。今年以来,共查处“赌博”案件96起,抓获涉赌违法犯罪人员410人,收缴赌资50余万元,同时,对城乡街头等一些以娱乐为名的麻将馆、棋牌室等赌博场所进行了重点打击,净化了社会风气。

  6、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全县已基本建成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28个,在建41个,年内基本可以达到全覆盖。截止目前,今年送戏下乡达到140余场,并先后在留车、南桥、吉潭、三标、晨光等乡镇举办“六星创评”扶贫专场颁奖晚会,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突出“三治”结合,创新完善乡村治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一是选优配强了“两委”班子。严把“政治关、廉洁关、党性关、品行关、能力关”,新当选的1336名村(社区)“两委”委员,得到了党员群众认可,年龄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内生动力。大幅提高村干部待遇。将村党组织书记待遇由每月2100元提高到3100元,村定补干部待遇由每月1600元提高到2500元,为村民小组长、妇女小组长配套发放补贴,有效调动了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三是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采取“村党组织自评、乡镇党委审核、县委组织部评定”的办法,倒排确定了1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加大指导力度,分别成立整顿队伍、制定了整顿工作方案,明确了挂点联系党员县领导,坚持群策群力,注重力量整合,通过党员县领导带头抓、镇村书记直接抓、扶贫驻村工作队协同抓的办法,分类施策促转化。目前,15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全部整改到位。全面铺开“党建+扶贫”“3322”工作模式,围绕特色产业扶贫、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等脱贫措施,抓好16个县级“党建+扶贫”示范点建设,打造了文峰石排、留车飞龙等5个特色明显、效应凸显的党建示范点。四是加强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以“两学一做”为基本内容,以“三会一课”为基本制度,以“3+X”为主要集中学习模式,继续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党章,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作为日常学习教育的“必修课”。大力开展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理想信念和党性教育,通过集中诵读、主题诵读红色故事和“红色家书”,激发广大党员干部红色基因。

  2、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主选举,健全自治组织。今年初,我县进行了第十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在村委会选举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事、依规选举,严把工作程序关口,严肃换届工作纪律,确保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二是完善民主决策机制,由村民参与村级事务。凡是涉及村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实行民主决策,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同时,积极推行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三是完善《村规民约》,实行民主管理。《村规民约》是村里的“小宪法”,是推行村民自治,依法治村的有效载体。为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的内容,我县今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指导完善村规民约的通知》,指导各村对现有《村规民约》的内容和条款进行梳理,按照相关八步工作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村规民约》,制定新的《村规民约》并公开上墙,实现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提升村民自治水平。近年来,我县把建立村务公开、民主监督,作为加强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指导各村规范了村务公开的形式、时间和内容,目前,全县所有村委会都建立了村务公开制度,在相应的位置设立了村务公开栏,对党务、村务、政务、财务等情况采取不同形式的公开。并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加强村民对村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3、强化农村法治建设。一是以提升群众满意度为抓手,着力推动法治宣传进乡村。扎实推进农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全县遴选普通“法律明白人”14294名,“法律明白人”骨干355名,其中28名“法律明白人”骨干经考核合格。举办“警民恳谈会”活动。组织司法所在所辖村(居)开展与群众面对面的“警民恳谈会”,目前已覆盖全县15个乡镇、184个村(居),共举办恳谈会180余场。二是以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为契机,着力推动乡村法治平台建设。推进乡村法治宣传主阵地建设。着力推动各乡镇在中心地带建设一个30米法治宣传长廊,各行政村必须建设法治宣传板块。目前,共建立和完善乡村法律图书角96 个,法治宣传栏65个。完善了县级法律服务平台,在15个乡(镇)建立法律服务工作站, 184个村(居)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全覆盖,构建了法律服务县、乡(镇)、村(居)“三级”网络。实施“一县一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一乡(镇)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室、一户一位法律明白人”的“四个一”工程,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三是以提供优质司法服务为目标,着力推动和谐平安乡村建设。出台法律服务专项扶贫政策。主动策应县委关于脱贫摘帽的决策部署,按照便民利民惠民的原则,率先出台法律服务专项扶贫政策,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费法律服务。加强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加强特殊人群日常监督管理和社会适应性帮扶,完善刑满释放人员无缝对接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帮扶经费,建立过渡性安置帮教基地。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优势,定期开展特殊人群集中点验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宣教活动,定期开展特殊人群涉黑涉恶线索摸排谈话,畅通“涉黑涉恶”相关信息的获得途径和重大舆情的上报途径,实现扫黑除恶全覆盖,无死角。

  (六)突出惠民利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逐步建立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一是农村公路“三年行动计划”项目顺利推进。“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至2018年)农村公路升级改造计划,共投资124234万元。到2018年底,完成县道升级改造项目(X542竹村至澄江公路、X544吉潭至油房岗公路、X545河角至留车公路、X549吾良畲至大田公路)4个,合计70.55公里,完成计划总投资77847万元。建设通组公路503公里, 25户以上自然村全部硬化水泥路。二是农村公路“管养好”机制逐显效果。我县制定并实施“路长制”制度,设计“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总体规划,严格施行主管部门协调负责制、地方村镇执行制、具体责任人问责制的管理模式,做到动态实时监管,利用创新制度解决“养护好”、“管理好”这两大问题。我县共筹措养护资金170万元,按县道3000元/公里、乡道1500元/公里、村道500元/公里标准投入到农村公路日常养护当中。三是农村公路“运营好”工作稳步推进。客货运输安全有序,公交出租管理规范,提高行车安全意识和责任感,加强驾培机构监督管理工作,开展客货运车辆审验工作,铁心硬手抓治超,全年共查处车辆201台,其中超限超载155辆,改型改造车辆46台,罚款24.12万元,记分828分。大力完善其它基础设施建设。全县完成改造雨污分流管网87.5公里,治理排水沟290公里,改造低压线路552.685公里,目前,基本实现每村建有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村村通动力电。

  2、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今年我县顺利通过了国家督导检查组的评估认定,认为我县县域义务教育各学校办学条件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社会公众满意度高,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一是提高教育优先站位。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第一副组长的全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了县级领导联系乡镇及所在学校制度,及时解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狠抓教育资金投入。逐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逐年加大义务教育投入力度,合理安排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确保教育经费优先支出,近几年来全县各项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强化正面激励。我县出台了《寻乌县中小学教育教学奖励方案》,对高考、中考等教育教学成绩突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奖励,共发放奖励资金846.86万元。目前我县实施了“名师成长工程”,给予首届5名“教学名师”1200元/人/月的特殊奖励津贴和每人每年2万元名师工作室专项经费。严格执行乡村津补贴。认真做好边远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发放工作,按照边远学校任教教师每人每月300元、最边远学校任教教师每人每月500元的标准。四是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规划新建县城学校2所,改扩建学校20所,新建校舍面积达18.29万平方米,校舍维修改造30.1万平方米,运动场新建及提升工程46个、面积达24.6万平方米,校园环境整治项目71个,校园文化建设48所。教育设施装备不断完善,为全县中小学装备教学设施设备前后共投入6514万元,确保城乡学校电教仪器设备均达到省定标准。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确保教师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坚持从农村成班率低等实际情况出发,适度从宽核定教师编制,努力实现教师资源城乡共享。严格执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

  3、加快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一是积极开展“万名医生进万家”活动,“门诊特殊慢性病普查”活动,大病救治专项行动等活动。二是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我县组建了168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截至目前,全县居民签约服务总人数达129078人,签约服务率达43.8%;重点人群签约服务88447人,签约服务率达80.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00%签约服务到位,100%免费建立了健康档案。三是提升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村卫生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筑牢卫生计生服务网底,构建乡村30分钟医疗服务圈。2018年新建公有产权村卫生计生服务室69所,不断提高基层诊疗服务能力。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促进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四是完善医共体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由县人民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等20个医疗机构共同参与的县域医共体内部管理措施和考核机制,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加快形成“小病在乡镇,大病进医院,康复回乡镇”就医新格局,努力实现“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和90%的患者在县内治疗目标,着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城乡居民医保并网运行,全面完成了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工作,真正实现了“八个统一”,即统一覆盖范围、统一筹资政策、统一保障待遇、统一医保目录、统一定点管理、统一基金管理、统一统筹层次、统一大病保障机制。二是适时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和最低缴费档次2018年4月全面将城乡居保最低缴费档次调整为最低300元、最高3000元。并于2018年10月底完成了基础养老金从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05元的准备工作,差额补发部分于11月及时足额发放。三是严格执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截至目前我县为符合参保条件的1272人被征地农民补助其参保缴费金额430.31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产业转型带动有待提升。除柑橘产业外,其它一些新兴的农业产业,如猕猴桃、蔬菜、百香果等,目前还处于探索转型期,总体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体系配套跟不上,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产业整体效益不够明显现,示范带动作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生产要素制约日益凸显。农业投入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大;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加,继续依靠增加投入、扩大规模等传统粗放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基层农技队伍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知识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

  (三)新农村建设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点规划设计定位与乡村特色结合不紧密,对乡村特色、历史文脉、生态资源挖掘不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速度”轻“质量”、重“形美”轻“神美”、重“建设”轻“管护”、重“新貌”轻“产业”、重“政府主导”轻“农民主体”的现象。农村门前屋后清扫不到位、垃圾不入桶、垃圾乱倒等现象仍有存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成效易反弹。

  三、2019年工作打算

  (一)加快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

  1、培育引导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确保人才需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工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育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打造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支持鼓励职业农民创新创业,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创建乡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协会。

  2、强化投入保障,确保资金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支农力度,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巩固“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扶贫信贷通”工作成果,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抓好风险防控。拓宽资金筹措渠道,调整完善土地出让金使用范围,提高农业农村投入比例。一要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财政支农方式。二要保证各级财政资金足额配套。三要引进一切可利用的社会资金,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

  3、抓好示范点建设,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将明年示范点布点范围侧重在“八线一区”,重点打造东江源田园综合体扩容提质工程、晨光镇民裕村温泉小镇、东江源生态公园、三标乡富寨村乡村旅游等示范项目。项目采用EPC建设模式,建设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四精”(精心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精美呈现)理念,积极创建一批美丽宜居庭院、美丽宜居村庄、美丽宜居乡镇,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引领作用。

  (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根据中央、省、市部署,按照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要求和时间节点,以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为重点,着力补齐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加快实现我县农村环境显著改善,所有村庄面貌干净整洁,村民环境意识普遍增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

  (三)持续深化农业农村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强化农村承包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政策落实;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抓好惠农补贴政策落实,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遏制耕地撂荒现象。继续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产权抵押融资办法,促进农村“沉睡的资源”转化成“鲜活的资产”。

  四、工作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单位、部门多,工作面广,为形成工作合力,增强工作实效,尽快成立乡村振兴战略组织领导机构,抽调专门人员集中办公,强化人员配置,理顺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办公所需经费,充分发挥领导机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

  (二)建议省市尽快下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细化实施内容和要求,确保各项工作任务高效落实。

  (三)建议尽快明确乡村振兴战略政策支持体系。细化实化一批具体的优惠政策和项目,给予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一、前阶段我市乡村振兴推进情况

  1、同心同向,构建合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中国特色乡村振兴“七条道路”以及“五个振兴”的重要论断。成功举办了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与乡村振兴战略理论研讨会、海峡两岸乡村振兴论坛,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市县乡三级党委政府合力抓乡村振兴,尤其是“一把手”抓部署、抓落实、抓督查、抓考核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全市50多个单位出台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或工作举措。市委统战实施“同心共建美丽乡村”行动;团市委创建市县级“青创农场”10家;市妇联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巾帼行动”。

  2、系统谋划,搭建乡村振兴“四梁八柱”。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中央1号文件精神,市委农办牵头市级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宁波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行动计划》部署实施9大行动,25个重点项目,100多项具体工作。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党员干部回信精神,由市委政研室牵头起草制定《关于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美丽乡村的意见》。10个区县(市)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慈溪市今年制定出台连续第31个以农业农村为主题的市委一号文件。相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村水利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等乡村振兴配套政策文件20多个。

  3、部门协同,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加强对各类省市级示范创建项目的指导协调,全市已累计创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2个,培育市级美丽乡村风景线30条、示范乡镇31个、示范村83个、合格村572个。全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围绕2018年底农村生垃圾覆盖面50%的目标,分解落实499个分类村指标,截止6月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覆盖率57.2%,回收利用率30.5%,资源化利用率83.2%,无害化处理率100%。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市农办牵头实施农村品质提升行动,市文明办、市美丽办、市住建委分别牵头开展农村品质提升专项行动,市住建、规划、国土、民政等部门都积极主动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

  4、立足转型,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不断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入围首批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市形成慈溪杭州湾、余姚滨海、宁海东部、象山大塘港4个总面积超30万亩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建成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桔4条“十亿级”农业全产业链。全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均达到70%。大力发展现代民宿经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将民宿经济培育成为“百亿级”产业。上半年,全市农家乐接待游客2675.7万人次、实现经营业收入26.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以上,继续保持较高增长水平。

  5、民生导向,持续推动富民强村。通过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引导农民创业就业,合作社股份分红,推进社保扩面提标等综合举措,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一季度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23元,同比增长8.7%,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个百分点,增速逐季上升的势头进一步巩固。农民收入水平居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103元,位居全省第一,与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接近50%。继续抓好消除集体经济20元以下村薄弱村工作,积极探索“三资”管理、“四制”发展新模式。2017年全市村级集体总收入达80亿元,村均260万元。

  6、统筹谋划,全面深化涉农改革。在宁波中心城区周边的城乡结合部规划建设10个城郊美丽乡村建设综合体,计划总投资50亿元,总面积50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城郊十园”总体规划编制及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对全市涉农改革进行系统梳理,提出39项涉农重点改革项目,分级分类、分步实施。牵头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建设,全市已建立9个县级平台,95个镇级平台,累计交易1000余宗,交易额近10亿元。推进农村承包地、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象山县在全省率先颁发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不动产权证。指导江北区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两项“国字号”改革试点。宁波创建“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奉化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取得阶段性成效。配合做好涉农资金整合改革,提高涉农资金使用绩效。继续深化“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指导28个重点镇乡农合联开展实体化运行,引导组建专业性农合联。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市委农办全体党员干部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我们怎么干”大讨论大调研活动,举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专题培训班;研究制定《宁波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加快现代民宿经济发展推进农旅文深度融合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等乡村振兴配套政策文件,并突出重点,着力抓好了美丽乡村分类创建、城郊十园建设、集体经济创新发展、低收入农户保障增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区域帮扶等中心工作。

  二、下步工作重点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以及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和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提出推动新时代浙江乡村振兴和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总体部署,下步我办将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抓好贯彻部署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和将于月底在我市宁海召开的全省乡村振兴工作现场推进会精神,计划于8月中下旬召开市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扩大)会议,回顾总结前阶段我市乡村振兴推进情况,分析形势,研究问题,部署落实下阶段工作重点,并建立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

  (二)深化实施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全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已经印发,浙江省也正在加快编制全省乡村振兴规划。我市和各区县(市)也都制定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或五年的行动计划。下一步我们将集中力量把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贯彻好、实施好,同时要对照国家、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适时谋划启动“十四五”乡村振兴专项规划的研究编制工作。

  (三)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认真落实全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暨小城镇综合整治工作会议部署的各项任务,加大整治建设力度,深入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着力改变局部地区环境脏乱差散现象,推进高水平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建村、建房、建景”“三建融合”。11月份召开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深化涉农改革工作现场推进会。

  (四)推进城郊美丽乡村综合体建设。尽快编制完成“城郊十园”总体规划,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及资金管理办法,适时举行开工启动仪式。努力把“城郊十园”建设成为城乡形态重构、产业融合、要素集聚的城乡融合发展主平台。

  (五)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集体经济消薄成果,强化“百企结百村”工作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年底前所有村集体可支配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同时,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激发农村资源活力,以“三资”管理、“四制”模式为重点,探索试行多个村集体共同出资抱团组建经济联合体、由镇(乡、街道)成立投资公司或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租赁)、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共同增收致富的发展模式。

  (六)强化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加快研究制定《宁波市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五年计划》,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探索建立以政府主导、保险核心、公益依托、金融支撑、社会参与的“五联统保”低收入农户精准帮扶模式,加大保障增收力度。

  (七)创新农村治理方式。强化基层基础,积极引导“乡贤”参与农村发展建设。总结推广各地通过村规民约、文明乡风等各类有效治理模式,推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村民说事”制度2.0版,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丰富拓展基层治理内涵与形式。

  (八)深化涉农改革。研究制定城乡融合发展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和指标标准体系,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会同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农村产权制度、农村金融体制等涉农改革项目,加快研究制定深化涉农改革指导意见。

  (九)强化督查考核。按照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暂行办法》,加快制定我市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和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好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县(市、区)的考核工作。同时,切实抓好对各地开展乡村振兴行动的指导服务、督促检查、绩效评估等工作,确保全市上下力量整合、步调一致、协同推进。

  此外,我办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加快都市绿色农业强市建设,大力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民宿经济、农产品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互联网+品牌”战略,努力提升农业农村产业竞争力。

  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情况汇报

  一、主要举措

  (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作为全市主题教育核心学习内容,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切实将全市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担当,严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湖南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对打好“三大战役”、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防控非洲猪瘟等总书记关心关注的工作,结合长沙实际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意见或方案,全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转化为长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

  (二)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集中统一领导。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定期召开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会议、办公会议对重点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10月26日组织各级党组织书记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观摩推进会,切实加强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统筹领导。各市直部门明确“一把手”负责,县、乡两级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工作领导机构,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严格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定不移落实“四个优先”原则,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择优调任市直农口部门负责人到区县(市)党政班子,将17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破格提拔为乡镇班子成员。在要素配备上优先满足,对引进的农林领域高精尖领军人才给予100万资金奖励,安排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的15%保障农业用地需求。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2019年市级安排财政资金21.88亿元支持乡村振兴,同比增长23.8%;启动全省首支市场化运作的农业投资基金,落实股权投资1亿元;联合蚂蚁金服实施农村惠金融项目,累计发放贷款约15亿元。

  (四)充分发挥乡村振兴规划引领作用。出台《长沙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顶层设计。突出抓好村庄规划修编提质,制定《长沙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启动镇村国土空间规划全覆盖两年行动计划,按照“多规合一”的思路在3个乡镇、61个村开展乡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村庄规划编制试点,预计到2020年底可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

  (五)全面建立实施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机制。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要求,出台《长沙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办法》,建立对各区县(市)党委政府和市直相关部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体系。将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接到各级绩效考核,列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清单,组建11个专项推进组开展常态化督导,采取评优、奖补、通报、约谈、问责等多种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有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二、工作成效

  (一)脱贫攻坚全面推进。统筹推进本市脱贫和对口帮扶“两个战场”脱贫攻坚战,预计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64人,帮扶的8个贫困县2019年有望脱贫摘帽。精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深入整改中央巡视和督查考核发现问题,落实贫困学生资助2067.3万元,累计救助大病患者4.4万人次,落实1578户存量危房改造,每月发放29825名兜底保障对象补助资金897万元。大力推进“两业”扶贫。铺排产业扶贫项目553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95家,新增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360人。切实担当省会扶贫责任。落实对口帮扶龙山县项目302个,到位帮扶资金1.6亿元;组织7个区县(市)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帮扶项目77个。

  (二)现代都市农业全面发展。以“一县一特”产业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六大强农行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打造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小龙虾和花卉苗木六大“一县一特”产业链,新改建万头宁乡花猪养殖场7家、标准化长沙绿茶优质茶园2万亩、望城蔬菜基地2万亩和小龙虾养殖基地6.8万亩。稳定发展基础产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20.7万亩,全市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超过250万亩;落实促进生猪生产的政策措施,规范禁养区划定,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力恢复生猪产能。加快发展融合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总收入预计超过2500亿元;累计创建星级农庄187家,长沙县浔龙河村获评全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市乡村旅游年接待旅客量预计超过3000万人次。

  (三)农村人居环境全面改善。以“五治”为切入点,高水平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聚焦力量“治厕”。完成无害化厕所改造22万户,改厕数量全省第一。宁乡市改厕五统一、四不准、三必改、两底线、一原则的“54321”工作标准在全省推介。分类减量“治垃圾”。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92.8%。长沙县获评2018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在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推进会上作典型发言。疏堵结合“治房”。大力推进“一户多宅”“空心房”清理拆除,2018年来累计拆除27263户,拆除复垦面积5766.89亩。综合施策“治水”。大力实施生活污水、小微水体、江河流域“三水同治”,全面推广三格化粪池+堆沤池+隔油池+人工湿地的“三池一地”治理模式。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网等14家中央网络媒体对长沙“治水”工作成效进行了全方位报道。全民参与“治风”。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过程,浏阳市书香村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望城区静慎村“九贤治村”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典型。

  (四)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壮大。铺排土地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服务型“四型”项目352个,消除“薄弱村”291个。夯实发展新基础。全面开展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清理核实集体资产276.85亿元,清查经营性资产81.69亿元、建设用地162.28万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完善发展新组织。有序开展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推动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开展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专项培训,“带头人”经营管理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探索发展新路径。长沙县探索形成物业经营型的“抱团”等六种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以村级经营性资产入股企业发展体育运动休闲农庄,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宁乡市大成桥镇鹊山村发展土地合作型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100万元;望城区乔口镇盘龙岭村采取“龙头企业+土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荷花虾”养殖,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0万元,带动8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五)乡村治理全面加强。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宁乡市大成桥镇、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被认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堡垒指数”、党小组“活力指数”星级管理,推行农村党员“先锋指数”星级管理,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个,创建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中心2个、所112个,建设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100个,持续开展“文明家庭”“文明村镇(乡)”等创建活动,打造形成浏阳市“幸福屋场”、长沙县“乐和乡村”、望城区“时代乡贤”和“十美”乡村、宁乡县“善行楚沩·幸福宁乡”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建立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配备专职驻村辅警888人,实现“一村一辅警”全覆盖,有效巩固农村地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

  (六)城乡融合全面深化。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初步打通,城乡发展差距逐渐缩小。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全面推广农村土地“三权分置”的土地合作经营模式,建立村级土地合作社463家。稳慎开展农村宅基地自愿退出、有偿使用、跨村跨镇流转。探索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浏阳市累计完成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169宗、2610亩,成交总价款3.82亿元,农村集体和农民获得收益1126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质。新增农村通自来水人口11.91万人,完成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936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实现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100%、光纤宽带通达率100%。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建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176所,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6家、村卫生室83家,建设60个标准化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成702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当前,长沙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一是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有的规划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公共事业等与实际脱节;有的规划和执行“两张皮”,没有发挥引导约束作用。二是农业产业有待提质增效。上市农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企业数量不多,经营主体支撑带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优化作用还不强。三是乡村基层治理基础仍然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不高,部分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不够,群众主动自觉参与村组自治的积极性不高。

  三、下步工作

  2020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长沙市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硬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加快推进长沙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聚焦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进一步强化政策精准落实,确保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着力健全长效扶贫机制,提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搬迁后扶工作水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把防止返贫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开启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二)聚焦补齐农村短板。全面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无害化厕所覆盖率超过90%,行政村垃圾分类减量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普及“三池一地”分散式污水处理模式,“一户多宅”“空心房”全面整治到位,乡风家风民风持续改善。着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设施,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持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补齐农村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短板,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聚焦发展富民产业。建设和提升长沙绿茶、宁乡花猪、浏阳油茶、望城蔬菜、荷花虾和花卉苗木六大现代农业产业链,聚力打造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规模养殖场,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一批支撑“一县一特”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上市企业,打造一批全国知名品牌。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着力完善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四)聚焦夯实基层基础。巩固和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大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实施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增强基层组织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能力。深化农村自治法治德治有机结合,提升村规民约积极作用。

  (五)聚焦深化农村改革。深入实施乡村人才引进培育行动,支持农民创新创业,鼓励各类专业人才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干部队伍。持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推广土地合作经营,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news/9519/

热门推荐推荐文章

热门推荐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