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俄关系的论文 3篇

发布时间:2021-11-01 来源:热门推荐 当前位置:首页 > 热门推荐 > 手机阅读

【www.benqdjg.com--热门推荐】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俄关系的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有关中俄关系的论文·1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领土。

  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

  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珍宝岛战役爆发,

  中俄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方面撤走了留在中国的专家。在经济方面,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中苏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中俄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所以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两国关系也理应越走越近。 中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实力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也在慢慢复苏。而中国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全球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联手,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又给中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俄也在近海区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其用意不言而喻。2005年,两军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我军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中俄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的军事演习已经常态化。我们且不想将来爆发战争,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出击。假设台海终有一战,那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关系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因为两国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内部其实暗流汹涌。事实上,中俄两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

  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

  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与俄罗斯既要合作,又要有所防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是有虎狼野心的。与中国合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未来也不是不存在反咬一口的可能。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俄罗斯的动作,也该要有些防范。

  有关中俄关系的论文·2

  答:中俄关系并没有外人想象中那样好.说难听一点,就是中俄之间临时抱团取暖,其实俄罗斯心里在嘀咕,美国强大,千山万水,中国强大,远东危咦.这个时候不抱中国人的大腿,黄金和外汇储备已经见底.抱,不抱?最后一愣神的功夫就抱上了,维尼同志微微一笑.俄罗斯加入亚投行的目的还是为了缓解自己内外交困的政治、经济、外交局面.假如中俄结盟对抗美国,美国一抛媚眼,俄罗斯就会倒向美国.

  美国核心的国家利益就是先欧后亚,即地缘政治理论的大西洋湖.美国要的是俄罗斯这个流氓,吓唬欧洲这个美女,然后自己出来英雄救美.

  以下为中俄交往的历史:

  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因为中美建交,改变冷战格局.背后插了苏联人一刀.

  外蒙古为什么独立?苏联人对中国人不放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也不放心.

  苏联扣着溥仪,是何居心?是不是有再建一个伪满洲国的想法?

  新疆的哈萨克人民解放军又是怎么回事情?最后又是怎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中俄关系

  就一个名字,就能显示出中国对俄罗斯的态度,犹疑不定,瞻前顾后.清朝时期蒙古族把沙俄叫鄂罗斯,汉族把沙俄叫罗刹,满族刚开始也叫罗刹,后来换了音译比较中性的词,叫鄂罗斯.

  俄罗斯应该叫做特了西亚,为什么不叫特了西亚呢?呵呵.

  本来路过笑笑,有鉴于回复这个问题的太多,故作说明.我说的是俄语发音,你们说的是英语发音,我的观点是中介免谈,俄罗斯当然用俄语发音.

  清朝早期对沙俄关系,可以百度尼布楚议界条约,中国割让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希望可以换取和平.没有想到的是条约让出了一条通道,让俄罗斯绕到了外兴安岭,俄罗斯人甚至把手伸到了阿拉斯加.早期中俄关系,可以百度买卖城,订约170年俄罗斯没有跨过这条国境.

  清与俄罗斯中期的关系,一方面是看到英法通过鸦片战争获取了很多经济利益,于是春心荡漾,起了贼心.东北亚还有一个国家也急需殖民地,那就是日本.俄罗斯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对中国下手,所以一直观望,直到甲午海战以后,局势逐渐明朗.中国开始联合俄罗斯对抗日本,而俄罗斯也不是省油的灯,期望不断蚕食中国,以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而中国的引狼入室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方面不断给于俄罗斯经济利益,以换取俄罗斯对中国东北的保护,用以屏障日本的扩张.三国干涉还辽就是中国以夷制夷的典范,其实还有英美两国处于自己的利益,也施加压力要日本吐出辽宁,日本大受刺激,奈何狼多,只好悻悻而去.

  民国与俄罗斯后期的关系,伴随着德国输出革命,苏联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导致全世界的敌视.

  中国人出兵苏联,捎带手的收回了外蒙古.

  徐树铮民族英雄也.

  二、苏中关系

  全世界都敌视苏联,苏联不知道?苏联当然清楚.

  德国对俄罗斯采用革命输出的办法,让沙俄退出一战,假如不是普鲁士内部出现问题,一战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苏联以意识形态立国,故环邻皆侧目而视,而苏联为了保护自己的政权,对内杀伐为政,对外革命输出,利用周边国家的混乱浑水摸鱼,以求苏联之国家安全.

  中国的宋教仁是怎么死的呢?现在还一个谜团,我就呵呵呵.孙中山几次三番的要推翻了自己建立的民国政府,于是被苏联选中.当时的苏联在北京有大使馆,在广州有黄埔军校,在上海租界有共产国际的分部,他们都拿苏联人的钱.

  这就是早期的苏中关系.

  三、孙中山误国

  中国的两党制早在1912年2月12日就已经成型,伴随着王金平的崛起,马英九采取了暗杀的方法,来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

  《影响近代中日关系的若干人物》,社会科学院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p254).为了“北伐”,孙急需巨款以充军费,各种手法都未能奏效之后,2月3日,孙中山与胡汉民约见日本政界、财界联络人森恪求援.森恪提出将满洲“完全委托给日本之势力”,以换取日本财政援助.孙中山表示:“余等希望将满洲委托给日本,而日本给革命以援助.”不惜出卖满洲,换取日本在阴历年底前支付1500万元,以供其打败袁世凯.森恪随即起草电文,经孙、胡修改后发回日本,写明孙中山同意“满洲之事如有意实行,在4日之内,汇一千万元并电告,则可与袁中止和议.”

  四、黄埔军校

  起初大家火锅吃的好好的,结果火车就翻了.

  假如国民党晚个十年再去清党,局面就不一样了,所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亡国民党者,国民党也.

  五、老子党

  其实毛和他所领导的中共不属于斯大林一派,也不属于与托洛茨基那一派,所以中共内部的那两派一直想重新夺取中共内部的控制权.

  斯大林说毛属于普加乔夫式的农民起义领袖,这个比较中肯,我个人比较认同.

  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夺取军权,在延安整风以后夺取党权,在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搞个人崇拜,中共一直都在想摆脱苏共的控制和影响.

  国共内战的时候粗暴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放下武器,组建联合政府.

  三大战役后,粗暴的要求北京政府停止追击,搞停战谈判,要不是有求于苏联,就毛那个脾气,早和苏联翻脸了.

  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长征路上向共产国际请示汇报的电台坏了,毛很高兴.但因为美国意识形态的敌视,中共被迫倒向苏共,对于中共而言与苏联结盟是唯一的出路.

  但是对于脆弱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充其量就是一张纸,对苏联没有任何约束力.而苏联也并没有因为这样一张纸就放弃他的黄俄罗斯计划,朝鲜战争就是这一计划的具体表现.

  五、儿大不由爹

  伴随着中国控制住朝鲜局面,开始逐步影响和控制周边国家.苏联那一边在搞道德洁癖,整一个和赫鲁晓夫一点点厉害冲突都没有的斯大林,苏共党内思想混乱,东欧社会主义党派之间思想混乱,华约内部内耗严重,而中共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共产国际大家庭的地位.有了轻视苏联和取而代之的想法.

  苏联虽然说赫鲁晓夫是个棒子,但苏联军人那都是经过肃反和卫国战争洗礼的,对中国方面丝毫不让步.

  六、延安谈判

  今天的世贸组织、g2、还有中美建交公告,都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契约性文件,当时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苏联和国民党接触,美帝和共产党接触,最后都没有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美帝和苏联都出现战略误判,认为中共不可能上台.

  两党关系其实早在1960年以前,就已经草蛇灰线,伏笔万里了.

  七、中国的诉求

  毛想要的是外兴安岭、外蒙古、外新疆.

  俄罗斯国徽上的双头鹰,就是一眼窥欧洲,一眼窥亚洲,假如把这些地区归还中国,那俄罗斯就真正是国将不国.

  几百年来俄罗斯执行的黄俄罗斯计划,以及俄罗斯东部的经济、地缘政治利益都会受到影响.

  假如俄罗斯没有外兴安岭,国家东部的人口结构就会出现崩溃.

  假如俄罗斯没有外兴安岭,国家东部的人口结构就会出现崩溃.

  八、旧账

  俄罗斯一共割占中国多少领土?

  1: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

  2:贝加尔湖以南100多万平方公里.

  3:外兴安岭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

  4: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40多万平方公里.

  5:外蒙古156万平方公里.

  6:唐努乌梁海岸17多万平方公里.

  九、军人干政

  1964年,红一方面军的主要负责人周恩来等到访苏联,寻求缓解两国关系紧张的局面,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元帅说:“我们已把赫鲁晓夫搞下台,现在该你们把毛泽东搞下去了”.

  还是牵扯到故事五里面讲到的,苏共其实是枪指挥党,苏联和中国关系紧张,谁受益最大?

  答案是军队.马利诺夫斯基说的不是苏联让他说的话,也不是苏共让他说的话,而是苏军让他说的话,苏联那种体制,你就是做梦都不敢说错话.

  谁要是相信这是意外,那就说明他智商有问题.

  十、形势比人强

  黄俄罗斯计划,最重要的一环的就是中东路.1949年中国收回中东路主权.1955年中国收回旅顺军港,象征着中国人完全控制东北亚局势.1945年东北(伪满洲国)的工业规模超过日本本土,成为世界经济中重要的一极.假如日本侵略中国早个十年,后果不敢想象啊.

  斯大林想到的补救措施,就是发动奇袭,打赢朝鲜战争,但金大胖不争气.其实中国收回中东路的时候,中苏同盟就已经分裂了,因为中国掐断苏联的交通运输线.伴随着朝鲜战争没有按预想的发展,中国和苏联缓和国家间利害冲突的最后一道门也被关上了.

  普金最近又视察远东地区了,说要大力开发远东,为什么俄罗斯没有能力开发远东呢?因为俄罗斯远东天寒地冻,没有大连不冻港,没有天时和地理.

  十一、相同的宿命

  中俄改革对比:

  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败于英法联军,导致农奴制改革(1861年始)

  日俄战争(1904-1905)败于日本,导致斯托雷平改革(1906-1911)

  一战(1914)俄罗斯参加一战,导致二月、十月革命(1917),最后帝制垮台(1917)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败于英法联军,导致洋务运动(1861年始)

  甲午战争(1894-1895,败于日本),导致戊戌变法(1898)

  清末皇族立宪强化皇权(1901-1911)导致辛亥革命(1911),最后帝制垮台(1912)

  十二、东北、朝鲜的地缘政治关系

  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中国正式退出东北亚的历史舞台,沙俄正式从幕后走向前台.朝鲜的位置比较特殊,他就像一个桥梁连接大陆和日本列岛,所以在东北亚的地缘政治中,它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说简单点就是,丢失朝鲜,下一个战场就是中国东北.而对于沙俄来看,假如占领了朝鲜,那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日俄战争.这个时候,沙俄领土讹诈奥斯曼帝国,英国视中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英法决定出面进行干预,这就是英法土与沙俄爆发的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最后沙俄战败,国力大损,没有了武力争夺朝鲜的条件.今天的奥斯曼帝国只剩下土耳其的一部分,其实对照研究奥斯曼帝国被列强瓜分,对中国很具有教育意义.甲午战争期间,沙俄宣布朝鲜为国际缓冲区,宣布局外中立.日本割占中国辽宁省,这件事情是沙俄不可容忍的,于是联合法国、德国对日本进行战争恐吓,逼迫日本归还辽东,日本人以此为耻,也注定了以后的日俄战争.1896年为感谢沙俄胁迫日本还辽,李鸿章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期间,俄罗斯与日本签订条约,共管朝鲜,其后龌龊不断,最后日俄两国以三八线为界,平分朝鲜.所以说三八线不是雅尔塔协定以后才出现的,而是早就有之,换言之就是俄罗斯的最远边界线.

  十三、中国秽史

  中国的半殖民地身份不是谁给的,完全就是咎由自取,有些甚至是自己请来的外国列强.对于中国人而言,不知道这段历史,必然导致既得利益者出卖民族和国家利益.1898年德国占据胶州湾,沙俄占据大连、旅顺与日本占领的朝鲜成隔海对峙的局势.

  1900年,新的世纪有气象,中国军政最高领导人,伟大、光荣、正确的慈禧同志向全世界宣战,沙俄18万陆军,兵分六路,进入中国东北,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事后英美日要求俄罗斯撤军,就连俄罗斯的盟友法、德也看不下去了,要求俄罗斯撤军,俄罗斯的远东梦(黄俄罗斯梦)终于成功,怎么能轻易放弃,于是和清政府达成所谓的交还东北条约,但是到1903年仍然没撤军,沙俄还派了行政官员管理中国东北,于是日本下决心对沙俄开战.

  我一点都不护短,日本之所以发展海军,就是李鸿章派北洋水师去恫吓日本,所以日本这个民族干了一件恐怖的事情,日本全民动员捐款造舰,这也是为什么日本那么恨中国人的原因.今天当中国人显摆辽宁舰的时候,日本人再次流落出恐惧与不屑.

  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沙俄有能力扩张,而中国却连门都看不好?因为制度不合理,那又是谁阻挡专制改革?答案是既得利益者.当时的中国,经济是国进民退,政治体制是后党专制,老式军队裙带盛行、不堪大用. 说句题外话,要真想图强世界,清政府就要省纪委书记顺时针对调,开始整风清党.

  十四、东北亚政治

  当时的英国与俄国在土耳其、伊朗争夺的加剧,英国决定与日本形成同盟,支持日本发动日俄战争,于是战争的天平立刻向日本倾斜,其实英美都支持日俄战争的背后都是想自己独占东北的全部商业利益.日俄战争的根本,是日本取得了外交、政治、战争的主动权,所以希望沙俄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换取日本对沙俄占领东北的承认,你想沙俄占领东北需要你承认?这已经成为即成事实,至于军政撤出北朝鲜,那就更不可能了,你见过那个殖民占领军是主动撤离的,何况还有朝俄密约和中俄密约限制沙俄的外交机动,所以日本的外交努力失败了.1904年日本偷袭沙俄在旅顺的太平洋舰队,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4月27、28日两天日本全歼俄罗斯最强大的波罗的海舰队,日本完胜,沙俄割库页岛给日本,但是日本索取战争赔款的目的没有达到.战争的意义在于促成革命,沙俄皇室在民族主义者眼中威严扫地,俄罗斯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时候的日本才真正意义上吞并了朝鲜.你看中国人写的历史,地球没有中国人,那就不转了,朝鲜在甲午战争时期就被完全占领.同时也让中国人懂了一个道理,立宪的日本可以战胜专制的沙俄.

  十五、所谓废除不平等条约

  1918年至1922年苏联全境暴乱,国际社会武装干涉,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中国出兵外蒙古和外兴安岭地区.列宁这个时候说出来归还中国被占领土的口号,其实只是想稳住中国,不期望干涉军(以英美为主的)有更多的军事行动,随着苏联军队的到来,中国最终被赶出了这些地区.

  令人悲凉的是民族英雄徐树铮却死于中国人之手.

  十六、祸源雅尔塔协定

  1945年2月4日至11日,由于丘吉尔、斯大林的反对,中国不再作为一个主要大国出现,而且雅尔塔商量的就是怎么瓜分中国,最后达成协议,长城以北属于苏联势力范围,长城以南属于英美势力范围,这就是雅尔塔协定的核心.至于苏联、美国,甚至德国的援助,不能说没有,但是和美国援助苏联相比,根本就不值一提,这就是英美苏对于中国的态度.《雅尔塔协定》主要内容如下: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作战.

  苏联条件为:

  1、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国)的独立现状须予维持.

  2、日本1904年(日俄战争)背信弃义进攻所破坏的俄国以前的权益须予恢复.

  (萨哈林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须交还苏联;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之租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也须予恢复;对沟通大连与外界联系的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应设立一中苏合办的公司以共同经营之.)

  3、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收复中国故土库页岛,并捎带手报复性的占领了日本的千岛群岛,这可就是日本本土了.苏联红军奸淫妇女,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弱国无外交,弱国人民连猪狗都不如,为什么国弱?

  十七、两党之间的意识形态

  苏共是通过发展城市革命取得的政权,中共是通过土地革命获取的政权.这导致两党、两国在一些执政经验上有很大不同,比如说中国军队的三三制、大寨的农业、鞍钢的精神.而俄罗斯是一个西化非常严重的国家,他们追求另外一种超理性的东西,那就是集体农庄和计划经济.

  而以毛为代表的革命者,根本不懂,也不能理解集体农庄和计划经济,这就是把毛思想写进党章的刘少奇为什么死的原因,因为太执着.

  意识形态背后的政治,就是凭着意识形态的不同,或者说普加乔夫式的农民,毛才攫取了党、政、军的领袖地位,换言之,毛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他的不同,否则还不让王明来,这就是意识形态背后的政治,这也注定了中共和苏共走不到一起.

  中国有个故事,秦王凿牛.越南有个铁路,窄轨铁路.不懂的人读一万遍吧.

  苏共是一个奴役、迫害知识分子的工人党,78年以前的中共是一个奴役、迫害知识分子的农民党,他们都不是共产党,只是冠之以名而已.

  事实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是没有出路的,充其量就是战时经济的翻版,所以意识形态方面中共获胜.

  十八、国家利益

  中国假如收回外兴安岭,那中国的海岸线将延长5000公里,中国将重新控制东北亚地缘政治.东北的吉林、黑龙江都是沿海省份.

  假如俄罗斯失去了外兴安岭,俄罗斯东部的人口结构将会崩溃,俄罗斯有效的行政管理将会退到西伯利亚,甚至有可能出现俄罗斯放弃贝加尔湖东北的地区.

  十八、总结

  不管毛和赫鲁晓夫之间私人关系如何,两党、两国之间继承的是几个世纪以来的恩恩怨怨、利益纠葛,当外部环境恶劣的时候,大家都会抱团取暖.当外部环境缓和以后,两党、两国就会翻脸,因为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所以多种因素导致中苏关系必然走向破裂.

  十九、斥俄粉

  不是一路人,对你的回复不知所云.欧洲宪兵占领了外兴安岭、外新疆,控制了外蒙古,工业铁犁占领了外蒙古.有这样一种声音,那就是被鸡奸的人总是佩服鸡奸犯的强大,并慰问之,你不是这种人吧?

  有关中俄关系的论文·3

  摘要: 作为当今的世界性大国,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是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战略利益大于现实利益,为了应付来自美国的压力,相互需要又存在摩擦,经贸关系落后与政治关系. 无论从两国关系的历史来看,还是从当前中俄的国际地位来看,研究中俄关系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合作 中俄关系 综述 竞争 协议

  (一) 中俄关系现状

  中俄之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型关系。中俄新型关系有着鲜明的特征,既不同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苏“兄弟国家”关系,又区别于当今世界其他大国之间的“盟友”关系。在中俄两国领导人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两国关系继续得到深化和全面发展,经贸往来继续加深,政治上两国继续保持高层互访,两国关系保持积极健康发展的状态.

  1. 政治领域

  俄国确实有亲西方派,也有这样的主张,但俄罗斯不可能实行向西方一面倒的对外政策,这有历史的和现实政治的原因。在俄国近代史上,布尔什维克夺得政权之前,俄国一直存在着亲西方派和较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斯拉夫派的较量。前者更偏好对欧洲开放友好,希望尽快通过欧化而迈入现代化;而后者则更强调俄国以伏尔加、乌拉尔地区为中心的俄罗斯文化传统,以及俄国作为欧亚国家,要平衡考虑它在欧洲和亚洲的发展。苏联共产党并没有摧毁这些想法,所以,尽管历经了近一百年,在俄国知识分子当中,至今仍然可以听到两种不同的声音。而斯大林统治时期,大一统的政治经济控制系统使得俄国的亚洲部分逐渐加深了与欧洲部分的联系,各民族精英被笼络到莫斯科定居、许多民族被迫整群大迁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也增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造成了俄国东西部文化的融合、以至人种的混血。这一切,都使得今天的俄国,特别是在知识分子当中,对亚洲、对东方有着一种较为深刻的认知,与中欧、西欧精英对亚洲的远距离观察有所不同。这样的历史背景有利于俄国坚持一种欧亚平衡的传统。

  在现实政治方面,俄国已经处于政治多元化当中,虽然自由派政治家有亲西方的倾向,但其他政治势力的立场不同。俄国共产党出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对西方国家保持相当的警惕和敌意、而对中国有天然的好感,而民族主义政党的斯拉夫主义的诉求也反映出对西欧的某种疏离和对俄罗斯亚洲部分的注意。

  目前,中俄两国都希望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并在边境地区裁减武装力量,双方相互承担了不以任何方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参加任何针对对方的军事政治同盟、不同第三国缔结任何损害另一方主权和安全利益的条约或协议等义务。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层互访不断,应经建立起高层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双方在涉及双方核心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互相支持,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密切配合,推动了政治合作的加深.

  2. 经贸合作领域

  自1990以来,中俄双边贸易额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8年双边贸易额已达到560亿美元,到2010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至800亿美元. 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最近几年中,中俄边境贸易非常活跃,中国的农村劳动力也大量进入俄国的远东地区种地做工。中国与俄国接壤的省份,经济都不很发达,对发达国家开放的机会不多。为了使本地区民众有机会增加收入,中国的地方政府官员对民众去俄罗斯做生意或打工一向持乐观其成的态度,给予方便。既然中国政府不加约束,当地中国民众出入俄国如入无人之境从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俄国有与中国合作开发的需要,但也始终对中国保持着相当程度的警惕。中俄两国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界,在俄方领土内,远东地区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但人口稀少,除了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城镇有居民以外,其他地方基本上渺无人烟,交通极为不便,甚至铁路线上两个车站之间没有可以通行自行车的道路。就是这些有限的人口也集中在少数城市中,隶属于政府和文教机关、国营企业和驻军,当地工业生产能力很小,也缺乏资金、技术和熟练劳动力,日用消费品要靠从俄国中西部运来。在经济自由化过程中,一方面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大为削弱,无暇照顾偏远的远东边疆区;另一方面,由于远离本国中心地区,远东地区企业过去与俄罗斯内地的经济技术联系被中断了,当地消费品缺乏,经济萧条。中俄两国的区域经济合作是一个可能的利益互补的机会。。

  (二) 双方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的互动与影响

  中国和苏联(俄国)各自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从来都深刻地影响着另一方的国内政策,恐怕世界上还很少有哪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带有这种特征。当然,历史上,苏联是中共的“师傅”和中国的“老大哥”,这决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单向的巨大影响力。可是,中苏之间从五十年代起就存在着双向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两国之间长期以来一直在基本相似的社会主义制度下竞争,当一方对其政策或制度进行重大变革而获得成功后,另一方就或迟或早试图仿效;而另一方的经验教训则经常成为这一方国内政治斗争的工具。所以,中俄两国的政治经济改革从来就不是相互独立的,这种互动和相互影响通过改变各自国家的政策方向而间接影响国家间的关系。而过去十来年中,中国改革的成功使不少苏联(俄国)的政治家对“中国模式”刮目相看,两国改革的互动效应又明显增强。

  在中俄两国历史上,中苏有过一段“蜜月”,在那个阶段苏联对中共建国后的制度建立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苏联专家指导和留苏学生返国实现的。今天中共高层领导人当中,战争年代的领导人多数已经离开舞台,在中苏“蜜月”时期留苏的学生占据了重要位置,这是否意味着“亲苏派”会在两国关系中发挥有利于俄国的影响力呢?如果进一步分析,结论是,正好相反,今天被视为“亲苏派”的中国领导人现在已经不太了解俄国,倒是俄国的左派政治领导人变得越来越象“亲中派”。最近中国的改革道路开始影响俄国的国内政治,这是近几年两国关系史中出现的重要的转变。

  中国今天的领导人当中,很多是五十年代被选送苏联东欧学习工程技术的,他们所拥有的学历也是苏联东欧的大学授予的。但是,这些个人资本并不一定对他们目前的政治活动有非常大的价值。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中,也有不少在苏联受训的,如陈云、康生等,但当时他们接受的就是政治活动能力的训练,回到中国后,因为能与莫斯科保持联系、或者直接代表第三国际,而一度身价百倍。今天中国大陆留苏的政治领导人之所以能够逐级升迁,并不是因为他们拥有并运用当年在苏联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而是因为他们是大陆政治中的成功者,此外还有一个可信任的家庭政治背景,以及有个可以称呼响亮的学历。这些工程技术知识只是成了他们踏入管理阶层的敲门砖,以后几十年在政治中翻滚,工程技术知识早就扔到一边。而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的、真正有用的政治经验和能力,则仍然是毛泽东、邓小平教给他们的,并不带多少“苏联味”。相反,当年他们留苏期间,正是赫鲁晓夫大批斯大林的时候,当时中国政府深恐留学生受到影响,加紧了对留学生的思想控制,要求他们专心读技术,不要过问政治。所以,五十年代苏联的“解冻”也没有在这批留学生头脑中留下多少印象。

  这些留苏学生回国后,中苏交恶,音讯阻断,他们在苏联的关系网也不能帮助他们了解苏联的情势。时至今日,他们对苏联的印象还常常停留在五十年代,而他们对七十、八十年代的苏联的了解,实际上并不比他们对西方国家的了解多多少。即使他们今天回访俄国,也会发现今昔变迁,昨日不再。例如,江泽民1956年在莫斯科实习过的“吉尔”工厂,当年曾是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一个工业“巨人”,但现在却是在破产的边缘上挣扎。 在目前的俄国,中国改革的经验或改革的“中国模式”,并不是一个供学者专家认真研究分析的对象,而是一个已经被高度意识形态化了的、政治角力的工具。俄国共产党及其他左派政党经常把“走中国模式”当做可以向选民挥舞的旗帜,他们所宣传的其实是“中国城市居民目前迅速提高的生活水平”,而完全不管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如何举步维艰、处境困难。俄国共产党的候选人当中,多数是在过去几年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过程中,未能占据一席之地的原苏联党政干部。而在他们的执政意图背后,则是强烈的期盼,希望夺得政权后,能控制经济资源、发一笔财。因此,他们对坦率客观地研究“中国模式”毫无兴趣,也从未根据“中国模式”提出他们的政纲。

  而俄国的自由派政党则尽量贬低“中国模式”,由于意识形态上不喜欢“中国模式”,他们也没有兴趣研究中国改革的经验教训。在俄国,虽然也有少数知识分子和中国问题专家发表一些文章,分析“中国模式”的利与弊,但并不能引起大众和政治家的兴趣。

  三、中俄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两国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两国加强双边合作与交流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尤其是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处理国际事务中,对许多事关全球和地区和平、安全、稳定和发展的的问题上负有重大责任,同时面临类似挑战;中俄两国都面临着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遏止战略的巨大压力,都反对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都主张建立多极世界。与此同时,两国在地区和边境问题上都面临着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极端宗教主义分子以及跨国犯罪的要求。进一步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有

  助于弱化西方国家敌视性的对华对俄政策,遏制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经,有助于维护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助于促进世界向多极化发展和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拓展道路。 基于以上各项,我们可以对21世纪的中俄关系作出以下几个结论: 建立在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基础之上的中俄关系具有较好的合作,并有牢固的基础。普京总统与江泽民主席在北京签署的《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的联合声明》体现了俄罗斯新任总统对俄中关系发展的连续性政策。新世纪中俄关系将继续得到健康发展,并有望通过即将谈判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中俄两国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要求两国拥有和平稳定的周边与国际环境,以振兴经济,提高综合国力。中俄两国独特的地缘优势使得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很大的合作前景。两国在资源、经贸合作等方面的互补性有望通过各种大中型合作项目表现出来,从而使得两国贸易额得到大幅度增加,真正做到“把两国间经贸合作提升到与政治领域的合作相匹配的水平,”使“经贸合作成为发展双边关系的强劲推动力”。

  中俄两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共识不断增多。面临北约东扩、日美军事同盟的强化、美国国家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的部署,中俄两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和磋商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反对一极主导、推动世界多极化进程、加强和巩固中俄两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的斗争将更加激烈。中俄两国睦邻友好,不仅可以稳定周边环境,更可以与西方求得平衡,提高两国的国际地位,增大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

  尽管如此,我们还必须注意到,鉴于梅杰韦德夫实行“强国富民”政策,力图实现经济振兴,经济务实主义压倒国际关系意识形态,一再强调“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要求外交为经济服务,因此,俄罗斯在与不断发展两国关系的同时,必将继续保持与在资金、技术和管理上占有优势的美国和欧洲各国的关系。俄罗斯对外关系的重心依然在欧洲。正如普京在接受英国记者采访时所明确表示的:“俄罗斯是欧洲文化的组成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的国家被孤立于欧洲以及我们常说的‘文明世界’之外。”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2.钱其琛:《纵论今年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1996年2月31日 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0页 4.《中俄北京宣言》,《人民日报》2000年8月19日 5.《俄罗斯争取表决权》,《人民日报》2000年7月20日,第7版 6. <<当代中国研究>>一九九六年第二期

  浅论中俄关系论文3000字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上任后首次外访的第一站就是俄罗斯,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也在第一时间电话祝贺了李克强总理。这也是中俄高层频繁交流的缩影,进入21世纪以来,中俄不仅加强了在国际政治事务上的合作,同时还涉及到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随着俄罗斯经济的继续复苏,中国的不断崛起,中俄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不断提高,今后的一段时期内,中俄合作仍然是趋势所在,我们应该把握这一趋势,使中俄关系保持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苏关系;现状;新时期;展望

  中俄关系的渊源始于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而分析当今局势必须以历史为依据,所以,我们从冷战中的中苏关系开始,分析中俄关系。

  一、冷战时期的中苏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球对抗。美帝国主义支持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并且在中国共产党打败国民党掌握国家政权后,仍然对国民党进行支持,同时对中国进行封锁。因此,中国的外交政策“一边倒”,即全面倒向社会主义阵营,而苏联也派专家对新中国的建设进行指导,中苏关系发展迅速。

  19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上台。在1960年的布加勒斯特各党会议上,中苏发生争论,苏联不仅在会上组织围攻,而且在会后从中国撤退专家,撕毁合同,停止供应设备,对中国施加政治经济压力,迫使中国听从其指挥。而中国坚决反对苏联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改为“两个拳头打人”,既反美也反苏,重点发展和亚非拉国家的关系,此时中苏关系开始转冷。

  60年代末,中苏两党意识形态分歧逐渐演变为国家利益的冲突。1969年6月,勃列日涅夫扬言要对中国进行“坚决的反击”,公开发出了战争威胁,多次策划对中国实施核打击。不仅在中国边境陈兵百万,而且在世界上,大国沙文主义严重,随意干涉别国外交和内政。此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对中国的态度转变并逐步建交。中国面对严峻的军事威胁,开始联美反苏。

  80年代末,苏联穷兵黩武的政策使其经济衰退,国内问题严重,被迫转为守势。而中美关系也再度恶化,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但“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①

  二、冷战结束后中俄关系的初步恢复

  冷战结束初期,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第二,中俄两国确认1989年和1991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②。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也是中俄未来加深友好交往的利好因素,这为以后中俄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际上,俄罗斯一直把自己看作是欧洲的俄罗斯,俄罗斯“大西洋主义”思想和“从渥太华到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政治安全体系理念都昭示了俄罗斯急切地加入美欧政治安全体系的心情,而中国受困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影响,这一时期在外交关系上遇冷受挫。也就是说,俄罗斯亲西方的外交政策限制了俄罗斯对华政策的推进程度,而中国不稳定的国内形势又影响了两国探究新型关系的深度。同时中俄双方刚刚修复的关系还比较脆弱,历史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当时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态度明显要强于对中国的态度,中俄两国的“互视友好国家”的关系就显得有些“低洼”,两国只确认了“好”邻居的状态。

  然而,虽然俄罗斯努力融入西方国家,中国在俄罗斯的对外政策中并未占据重要的位置。但是美国惧怕俄罗斯过于强大,西欧各国对俄罗斯的态度也由热转冷,都对俄罗斯的未来感到担心。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实力不断增强,加上俄罗斯和中国的地缘优势,中俄开始接近。

  三、中俄关系的现状

  中俄也对双方关系发展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新举措,吸取了过去极端化的教训,避免了不是结盟就是对抗的宿命,摸索出一条既符合两国国情,又适合两国利益需要、更顺应时代潮流的合作道路。1996年两国确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这一关系性质以法律形式予以确定。普京认为该条约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在长期内调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之间关系的文件”,是“世纪条约”但不是上个世纪的条约,这是未来世纪的条约,“因为它确定的是中国和俄罗斯作为友好国家在我们合作的基本方面彼此相互协作的原则”③。中俄这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战略上全面促进两国政治、经济、外交、安全和人文关系不断深化和拓宽,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永作“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④。不仅在政治和安全领域相互支持和依重,在经贸领域加强合作互惠,人文领域的合作日益广泛而富有成果,而且在教育、文化、政党、司法等方面交流频繁。

  对两国未来的展望应充分考虑两国现阶段的国情以及今后的发展任务。在国内,中俄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对俄罗斯来说,就是要重振俄罗斯,实现强国富民的战略目标;对中国来说,就是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且,中俄两国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在区域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形势下,中俄需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在国际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且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崛起感到忧虑,并以各种方法减缓中俄崛起的速度。中俄现阶段都没有与美国争霸的实力和意愿。中俄都致力于为自身的发展营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维护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因此,为了突破西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封锁,中俄必须走到一起,相互倚重。

  四、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

  可以说,目前两国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双边关系发展已经比较稳定和成熟,能够经受得住一些国际重大事件的考验。虽然影响双边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依然很多,但是双方在考虑自身利益时,已经能够兼顾对方利益关切,而且随着两国国内政局的稳定,两国外交政策不断成熟,中俄关系仍会稳中有进。今后一段时期内,全球化会为两国合作提供更多的平台,而且两国在伊拉克问题,朝核问题等国际问题上也有了相互合作的经验。两国之间“要寻求共同利益的汇合点,扩大互利合作,共同对付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对彼此之间的分歧,要坚持对话,不搞对抗,从双方长远利益以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妥善加以解决,反对动辄进行制裁或以制裁相威胁”⑤。

  中俄毗邻而居,命运紧密相连,和则两利,不和则两害。两国和睦相处,加强合作不取决于愿意还是不愿意。因为两国除了难以割舍的深厚传统友谊,彼此还处于相似的战略环境,持有趋同的国际政治理念、拥有得天独厚的客观互补条件。深化中俄各领域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它既是两国政府高层的共识,也得到两国广大民众的拥护和支持。中俄各领域合作已全面启动,两国关系又处在了新的历史起点,面临着又一次的重要发展机遇。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所起伏,但中俄深化各领域合作的趋势已不可逆转。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人民日报》1991年12月13日、12月29日.

  [3] 普京.普京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4] 江泽民主席在莫斯科大学的演讲:共创中俄关系的美好未来.新华社莫斯科2001年7月17日电.

  浅论中俄关系论文1500字

  如今中国周边的国际形势十分严峻,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每天打开电视,各种新闻节目总是将目光聚焦到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摩擦上。台海问题,中日关系,钓岛局势,南海问题,中印边界,让我们这些平民百姓听了都头皮发麻。当然,不能让我们忽视的,还有与中国远隔万里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然而,我们有一个重要的邻居,他曾经辉煌,然后衰落,如今再度崛起,他与我们有着长达数千公里的边境线内,在历史上,我们与他亦敌亦友。而我们与他们的关系,却时常被民众所忽视。他就是俄罗斯。

  中俄关系实际上是中苏关系的继续和发展。俄罗斯独立以后,由于中俄两国领导人和政府在两国关系上都采取冷静、郑重和从国家利益出发的原则,中俄关系不但没有停滞和倒退,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和军事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顺利和健康的展,两国关系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两国经济关系落后于政治关系、边界勘界中遇到的一些困难、两国边境人员进出交往中的某些无序现象等问题有可能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必须引起重视,加以解决。

  中俄两国平等信任、睦邻友好关系形成和发展是由历史教训、国家利益、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等主导因素决定的。这些主导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和有深厚基础的,它们将对两国关系产生长远的影响。

  中俄两国在亚洲互为两个最大的邻国,中国和俄罗斯亚洲部分的国土加在一起几乎占亚洲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两国之间有4300多公里漫长的边界线,两国又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和世界上5个核国家中的成员,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状况,对亚洲和世界的局势有着密切的关系和重要的影响。在世纪之交和下个世纪,中俄关系的前景如何,对亚洲和世界会有什么影响,这是每个国人都应该关注的话题。 俄罗斯所拥有的中西伯利亚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领土。

  古代时,我们便与这片土地产生了诸多的联系。而中俄关系密切起来则是从近代开始的。俄罗斯的前身苏联曾是共产主义的老大哥,是中国在革命时期重要的盟友,二者又是国际反法西斯战线的同盟。在那几十年中,中俄关系(当时称中苏关系)度过了一段蜜月期。建国后,中国面临着美苏争霸的格局,作为共产主义国家,中国当然义无反顾的站在苏联这边。而苏联也很照顾中国,为中国援建了许多工厂和设施。在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初期,苏联专家也提供了很多帮助。 然而好景不长。

  在赫鲁晓夫上台后,他全盘批判斯大林,中苏关系开始紧张。政治上,苏联试图在中国建立电台,了解干涉中国政治,毛泽东极力反对。军事上,苏联反对中国的核弹研究。经济上,苏联进行社会主义改革,要求中国按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方面不赞成,毛泽东批判苏联的是修正的社会主义。1961年,中俄珍宝岛战役爆发,

  中俄关系降至冰点。苏联方面撤走了留在中国的专家。在经济方面,苏联也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苏联解体后,作为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中苏关系开始慢慢恢复。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很多国际问题上,中俄两国有着相同的立场。中俄两国目前有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美国。所以按照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这一原则,两国关系也理应越走越近。 中俄关系越来越密切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结果。从实力上来看,俄罗斯是一个合格的盟友。俄罗斯拥有大量的资源和强大的军事实力,经济实力也在慢慢复苏。而中国则是目前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个是全球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一个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二者联手,可以与美国相抗衡。

  近年来,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又给中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中俄也在近海区域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其用意不言而喻。2005年,两军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联合军事演习;2007年,我军赴俄罗斯参加上合组织成员国武装力量“和平使命——2007”联合反恐军事演习;2009年,中俄在沈阳军区洮南合同训练基地举行“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中俄的军事演习已经常态化。我们且不想将来爆发战争,俄罗斯会与中国联手出击。假设台海终有一战,那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中俄关系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因为两国的有着共同的利益。但内部其实暗流汹涌。事实上,中俄两国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中俄国防关系最明显的变化是近几年俄罗斯出售给中国的武器在大幅减少。中国国防武器的增加和改良也使得俄罗斯官方面临了一个很难的抉择。直至现在,俄罗斯都拒绝将其最先进的武器,譬如远程弹道导弹、战略轰炸机、防空和导弹防御系统出售给中国,他们害怕中国获得这样的武器后会打破东亚的军力平衡。 俄罗斯政府也不愿将其最好的核能技术和其他知识产品传授给中国,因为那将使低价的中国制造取代俄国成为第三方市场的出口方。双方的能源合作仍存在问题。

  双方不断地对外宣称两国签订了巨额石油和天然气合同,但直到最近都没有实现。俄罗斯能源公司试图引进欧洲和亚洲客户来抬高竞买。尽管这个方法提高了俄罗斯的议价权,但却使中国更加怀疑俄罗斯是否是个可靠的长期能源合作伙伴。 两国政府还对彼此在中亚的活动有所怀疑,在东亚中俄国企再为石油和天然气进行着竞争。

  中国拒绝同意俄罗斯认定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是独立国家的决定。这两个地方是2008年8月,在战争中,俄罗斯从格鲁吉亚抢来的。在社会层面,中国民间交流也很有限。 综上所述,我们与俄罗斯既要合作,又要有所防备。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俄罗斯这个国家是有虎狼野心的。与中国合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

  未来也不是不存在反咬一口的可能。正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们对俄罗斯的动作,也该要有些防范。

  浅论中俄关系论文1500字

  中俄有许多共同点,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我认为,应当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比较的方法研究中俄经济改革发展。

  从上世纪初开始,中俄就建立了兄弟关系。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两国在改革发展上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步骤,在一些问题上有分歧,但共同点很多。就象两个兄弟一样,有时牵手,有时不牵手,但牵手不牵手都是兄弟,都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兄弟。

  回顾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受到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只不过有正向的、有逆向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已。双方是一种摆不脱、丢不下的关系。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历程,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三个28年。这三个28年都不脱离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影响。第一个28年,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国。这个时期,俄罗斯和前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中国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没有中俄(苏)这对兄弟,那段世界历史要重写。第二个28年,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这期中的前十来年,前苏联给予中国建设以很大帮助,中国也向“老大哥”学习了不少东西包括学了不少毛病;中间十来年,兄弟俩开始闹别扭,互不相让,你说东我偏说西,各自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耽误了不少事;后面那十来年,中国搞“文化大革命”,中国的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苏联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也伤了不少元气。第三个28年,就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中国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而苏东走了别样的道路,结果解体、变局。这期间也对中国有影响,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挽救了中国,挽救了社会主义,挽救了中国共产党。

  有专家说,邓小平是用中医的办法搞改革,戈尔巴乔夫是用西医的办法搞改革。邓小平先补气血——发展经济,同时,讲究因人而异、对症下药、综合治理、逐步调理;而戈尔巴乔夫上来就动大手术,差点要了病人的命。这种比较未必准确、有点刻薄,但邓小平救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戈尔巴乔夫是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败类,包括现在的俄罗斯年轻人也大都这样认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们提出,第一,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要从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第三,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第四,要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这其中,遭西方一些人非议最多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这里,我提出一个观点与大家讨论。我认为,一党执政与多党执政是形式、不是本质。本质是发展民主和自由。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把扩大民主和自由作为不懈追求的目标。一些多党制国家不讲民主和自由的事还少吗?中国的国情决定,如果搞多党制,不仅人民不可能得到更多的民主和自由,相反,非乱套不可,非亡国不可。中国在民主自由的道路上也越走越宽广,这是不争的事实。

  诚如各位专家所言,中国20多年来发展很快,而且越来越快。拿北京来说,连续12年地方财政平均增幅20%以上。今年财政收入将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大关。其中,前8年增长是500亿,近4年又增长了500亿以上。我们认为,当前是最好的发展机遇期,但我们党和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也是矛盾凸显期。因而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是前提,农村是基础,创新是动力,文化是灵魂,党的建设是关键,和平发展环境是保证。与俄罗斯相比,我们感到国民素质方面有差距,要好好向俄罗斯学习。

  我非常赞赏安德烈教授的话:“中国的发展,对俄国的发展有好处。”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有一句话,叫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中俄就是这样的关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提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持和平崛起战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尤其是对周边国家有利。中国沿海城市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发展快的省市带动了周边的发展,而不是遏制了周边的发展。同样,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俄罗斯的快速发展。俄罗斯近十年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发展也有益。

  顺便说一句,中俄边贸经营个别案例,不能代表全部,也不能代表方向。中国对那些不讲诚信、有损国格的事,也深恶痛绝。假货固然有诚信问题,但我认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健全,那些假货也就没有市场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俄罗斯经济发展对中国也有好处——使那些在国内搞投机倒把没市场的人,在俄罗斯也没有市场;使那些极个别的“害群之马”没有立足之地,让大部分守法守信的中国商人为推进中俄商贸交流自由驰聘!

  再次重申,我对经济了解甚少,对俄罗斯的情况知之不深。以上是有感而发,不对的地方请中俄专家批评指正。

  浅论中俄关系论文3000字

  摘要:中俄关系,从13世纪开始就已然存在,在世界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进程中,这种关系从对抗,到交流,到和平,再到合作,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现在,两国已然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在未来十年内,睦邻友好,深化合作的趋势将维持下去,从而将两国关系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关键词:中俄关系;合作;历史进程

  亚细亚洲,简称亚洲, 是七大洲中面积最大,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人口最多的一个洲,面积高达4400万平方公里。

  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存在了两个庞然大物,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大领土的国家——俄罗斯,一个是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国家——中国,两国之间的边境线长达7600公里。因此,从古到今,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对抗一直都未曾停止。

  从13世纪开始,已有了正史记载的交流,或者,说是对抗。当时俄国仍未建立,身处其中的梁赞公国抵抗蒙古军队,但是却失败了。攻打古罗斯地区的蒙古军队,主要是拔都可汗,拔都在击败古罗斯地区主要公国后建立了金帐汗国。后来莫斯科公国在14世纪初起,陆续合并四周王公领地,国势渐强。14世纪20年代后,接受金帐汗国册封,取得代征全俄贡纳的权力。到四十年代成为全罗斯最强的公国。1480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击败金帐汗国分裂后的大帐汗国,使得俄罗斯从大帐汗国独立出来。到十六世纪三十年代,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俄罗斯统一国家基本形成。

  在俄罗斯摆脱蒙古统治后,到十七世纪中叶,扩张到西伯利亚,当时,中国领土包括外兴安岭一带地区,向东直至库页岛。十七世纪下半叶,俄国雇佣兵哥萨克一再抢掠侵犯中国北方领土,1650-1660年,中国军队将侵占的雅克萨和窜犯松花江口一带的俄国哥萨克击退。1665年,俄国再次侵占雅克萨,1685-1686年,中国清王朝的康熙帝下令清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雅克萨,重创俄军,俄国要求和谈并缔结边界条约。

  1689年,中俄两国代表团在尼布楚举行谈判,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以格尔

  必齐河和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国界,外兴安岭以南为中国领土。在外兴安岭与乌第河之间的土地未及划分,待两国查明后,再作决定。条约还规定,俄国在雅克萨所建城堡一律撤除,俄国人全部迁回。《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额尔古纳河以东、外兴安岭直到鄂霍次克海以南的黑龙江流域及乌苏里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领土,都属中国疆域。但是中国仍损失了二十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中俄《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之间的一项平等条约,条约未及中国西北部边界,因为当时俄国势力未及中亚,也未及黑海北岸。在中国清王朝雍正帝时期,中俄之间又签订了几个界约,划定中俄在蒙古一带的边界。这些条约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原中国领土(十万平方公里),划入了俄国版图。

  而后,中国进入了近代丧权辱国的时期。

  1790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沙皇俄国暗中吞并。*

  1804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沙皇俄国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1840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并吞。

  1858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沙皇俄国侵占,并逼迫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1860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沙皇俄国侵占,事后逼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1864年,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沙皇俄国逼清王朝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1868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沙皇俄国侵并。

  1876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吞并。 1881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1883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签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1895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沙皇俄国与英国瓜分。

  1898年,沙皇俄国强租旅行顺大连,该两港口面积约三千八百平方公里。

  至此时,俄国共侵占了中国领土多达三百万平方公里。(不算日后的苏联对蒙古的干涉) 1922年,苏联建立。中俄关系迈入了新的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刚建立之初,作为共产国际的中国支部,苏联对中共一直是声援却缺乏实际上的援助。

  而到了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斯大林掌权时期,此时由于面临德国和日本的双重压力,苏联选择一方面缓冲与中国国民党的关系,另一方面却企图争得中国共产党的内部领导权利,而且当时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道路的选择双方也有了争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第一个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正是苏联,当时的中苏关系极其稳固,其后,苏联派出了专家团来华进行工业技术援助,可以说,我国的重工业底子的建立与苏联有着密切的关联。

  但是从1958年赫鲁晓夫企图控制中国的军事控制权和60年代初发生的新疆叛逃事件开始,到1969年中苏在珍宝岛和新疆铁列克提的武装冲突,以及后来20年的中苏双方武力对峙,中苏决裂并且交恶。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缓和。1991年,苏联解体,俄罗斯成立。此事对刚刚正常化的中苏关系能否顺利和平稳地转化为友好互利的中俄关系,这对中俄两国政府和人民都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苏联解体后, 中俄两国立即达成一些协议, 其中有两点最为重要::第一,中国承认俄罗斯是苏联的继承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第二, 中俄两国确认1989 年和1991 年中苏两国领导人所签署的两个《中苏联合公报》 依然是中俄关系的指导文件, 中俄两国将继续坚持上述两个《中苏联合公报》所确立的基本原则。这是实现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步骤。尽管这里有应急的成分, 但是, 上述两点无疑明确了中俄两国关系的基本状态。关于第一点, 中国在外交上确认了俄罗斯的国家身份、国家地位和国家性质;关于第二点, 中俄双方确认两国的关系不是从头开始的,不是建立在空地上的,而是建立在中苏关系已有的外交层面上的。

  在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进程中我们不能不重点分析和评价《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该文件是1992 年12 月18 日叶利钦总统访华时与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共同签署的。现在看来, 该文件具有极其重要的外交价值和历史意义, 它奠定了中俄关系发展的基础, 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定了基调, 是中苏关系平稳地转变为中俄关系的换轨文件, 是中俄关系的奠基性文件。

  该文件的重要性在于:

  第一, 该文件将两国关系的性质定义为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将两国关系定位在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这个基点上。中俄关系的这种性质和定位的意义在于:

  ⑴这就排除了两国关系的敌对性质和可能,两国的关系实际上是友好邻居的关系。

  ⑵中俄两国相互视为友好国家,两国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

  第二, 该文件确立了两国关系非意识形态化的重要基本原则。该文件指出:双方强调,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和发展睦邻友好和互利合作关系非常现实地反映了当时中俄两国关系的基本状态。在历史和现实两大因素的严重制约下能够明确这样的两国关系性质和关系定位实属不易。以后的中俄关系就是在这个基础和层面上得到逐步发展和巩固的。它的重要的意义在于, 不仅仅是对两国关系发展的具体推动, 更重要的是平稳地将中苏关系转变为中俄关系。这种转变本身就是对中俄关系发展的贡献。

  中俄两国在相互了解中不断深化和丰富两国关系的性质和不断提升两国关系的战略定位。如果说1992 年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内涵还不够丰富和两国关系的定位还不够理想的话,1994 年和1996年中俄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定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概括地说,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定位由友邻关系转变为伙伴关系。这种变化集中反映在中俄两国关系的重要文件中。1994 年9 月3日在莫斯科江泽民主席与叶利钦总统签署了《中俄联合声明》,这份文件为两国关系的性质和定位做出了新的阐述, 双方认为已具有新型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昭示了中俄两国关系无论在程度上、深度上还是在高度和宽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推进。中俄两国正致力于建立和发展平等信任、面向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的国家关系。从此,中俄两国关系由友邻关系发展到伙伴关系成为了一种实质性的转变, 而不仅仅是层次上和程度上的转变。这表明两大邻居之间的亲和力和合作紧密度有了实质性的跃进, 从邻居关系提升为伙伴关系这本身就说明中俄两国作为伟大的邻邦进一步互利合作的战略思路得到了明确地展开和贯彻。同时中俄两国的伙伴关系具有稳定的内涵。无论建设性伙伴关系还是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以睦邻友好、互利合作为基本内容, 这个内容具有基本的和稳定的性质, 不会轻易改变。

  在1992年到2011年这19年的时间里,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从友好睦邻到合作伙伴,再从合作伙伴到战略合作伙伴,持续不断的升温为2012年乃至以后的中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在2012年,中俄关系因为各种因素,又有了新的变化。

  ⑴经济因素:如今的俄罗斯经济高度依赖能源出口,未来几年仅仅3%左右的经济增长率,使其在新兴经济体中难以保持竞争力。对未来的期望值远远达不到民众的要求,而同时,俄罗斯经济总值持续低迷,在最好的2008年,也仅达到了22994亿美元,而中国的数据是其的3倍。从本质上看,中国已形成了现代化的生产能力,而俄罗斯仍然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经济。因此,毫无疑问,随着中俄实力差距的持续增大,俄罗斯的危机感和失落感会持续增强,而这则会影响到对华合作的积极性,俄罗斯会更加挑剔,更激进地维护本国利益。

  但是由于俄罗斯本土经济缺乏内外刺激因素,短期内难以实现经济架构的转型,经济极度容易受到国际社会、国际环境的变化所影响,在引进资本、实现技术、高素质劳动力方面,仍然离不开对华的需求。

  但同时也要看到,越发庞大的中国国内市场,对能源的需求越发庞大。从中国不断的对中亚地区或者俄罗斯搭建油气管道就可略见一斑,因此,中俄在经济领域上的合作是相互依存,同时也将更为的深入。

  ⑵文化因素: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有五千年的悠长历史,以和合文化为核心,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呈现出显著的融合性与浓厚的个人色彩。俄罗斯文明是随着俄罗斯的不断壮大而发展起来的,它以欧亚主义为核心、东正教为主体,并表现出多元性色彩与强权政治的传统。

  纵观中俄两国关系的进程,实现了环境由战争向和平的转变,规模由小到大的发展,方式由间接向直接的变更,结构由不对称向对称的转移,态势由冲突向融合的偏移。随着两国社会人文交流的加深,文明对话的推进,地缘文明关系将会更加和谐。尽管受到国内外一系列因素影响,但中俄地缘文明互动只要持续深化、不断扩大,两国合作的社会基础就会不断发展壮大,两国关系也就能稳步向前发展。

  ⑶政治因素:相似的外部环境要求两国长期战略借重。美国及北约仍将中俄视为潜在威胁和挑战,两国都面临西方不断施压的外部环境。美国继续遏制中国的发展,控制中国的战略与处理俄罗斯的战略相同:包围、围攻,向国内破坏势力提供或多或少的地下支持。以朝鲜半岛形势趋紧为由,美加快构筑美日韩同盟步伐。美国务卿克林顿2011 年初仍在声称《日美安保条约》适用钓鱼岛,坚持对华牵制战略。

  俄虽积极呼应奥巴马重启两国关系倡议,甚至不惜做出痛苦抉择承认苏联1940 年在卡廷屠杀波兰军官的责任,以改善对欧盟整体关系。但事实表明,在俄罗斯企图与美国建立更稳固更友好的关系之际,美国及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在黑海、波罗的海和北极圈继续进行,同时,美国坚持将加拿大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拉进北极地区针对俄罗斯的公开军事部署中。 莫斯科清楚,在美国等西方势力继续推行遏制中俄的冷战思维战略环境下,中俄唯有密切配合、相互借重,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各自的利益。

  综上所述,中俄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有很多共同利益, 充实和提升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大势所趋。中俄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问题在双边关系中并不是主流, 只要处理得当, 就不会影响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大局。中俄都是世界上主要的战略力量之一, 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有相同的或相似的立场。未来十年, 中俄都将进入实现民族

  复兴的关键阶段, 这一时期对两国来说都是必须紧紧抓住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两国最主要的战略需求是确保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 存在开展广泛协作的战略基础。进一步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两国的共识。中俄互为最大的邻国, 加强睦邻友好对两国安全环境的影响最为直接。中俄都处在复杂的地缘战略环境之中, 面临维护国家统一、加快国内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的战略任务。

  展望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期内的中俄关系, 我们既要看到挑战和压力, 更要充满信心并坚定决心, 只要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切实强化共同发展、携手崛起的战略思维, 中俄关系就一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造福于两国人民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感谢:特别感谢铁血社区、华声论坛、军情观察室、凤凰网、天涯论坛的网友提供的资料以及建议。

  参考文献:

  ① 凌胜利.地缘文明视角下的中俄关系

  ② 盛世良.东北沿边开放与中俄关系背景分析

  ③ 邢广程.世纪之交中俄关系的历史进程——对1992年至2004年中俄关系的基本总结 ④ 斯琴.试析普京执政时期的中俄关系

本文来源:https://www.benqdjg.com/news/78542/

热门推荐推荐文章

热门推荐热门文章